紅山文化彩陶去向可能是小河沿文化
紅山文化彩陶去向可能是小河沿文化
紅山文化彩陶去向可能是小河沿文化
記者近日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獲悉,在我國考古學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紅山文化彩陶的去向,最有可能是后續的小河沿文化。
據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紹,紅山文化彩陶似乎是突然出現的,而后又去向不明。對此,考古學家進行了苦苦的尋找,在后續的小河沿文化中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
小河沿文化是繼紅山文化之后遼西地區的又一個新石器文化,其年代距今5000年至4000年。小河沿文化已發現了較豐富的彩陶,其中以內蒙古翁牛特旗石棚山墓地的資料最為豐富。1977年發掘的石棚山墓地,隨葬品中包括大量彩陶,不僅細泥紅陶上有繪彩,在部分灰陶和夾砂陶上也有彩繪圖案。
這些彩陶多為缽形器,使用或紅或黑的單彩繪制圖案,紋樣多正向或倒向的三角和半圓形,使用平行豎線或斜線作間隔。其中平行的斜線和直線與紅山文化彩陶多少有些聯系,但全然不見紅山文化典型的鉤旋紋與菱格紋。
有研究者認為,小河沿文化彩陶與黃河中游的后崗一期文化聯系更為緊密,但因兩者年代差距較大,無法進行對比研究。席永杰說,紅山文化彩陶有鮮明的特點,有其獨立發展的一面,也部分接受了周邊文化的影響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鄰近的文化。因此,紅山文化彩陶的特點只能在鄰近的文化中去尋找。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