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文心
筆墨文心
筆墨文心
時間:2007-06-28 15:16:00 來源:
名家
>筆墨文心
郭新偉
癸未年夏末余與師友在洛陽博物館舉辦畫展,建京兄前后奔波照應,使畫展圓滿成功,初識兄既成至交,遂常相往來而成莫逆,至今亦不過一年半截,余獲益良多而非止于畫。
與兄神侃常忘憂于樂廬。樂廬者兄之齋號,據兄所言此乃取《論語》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之“樂”,合陶淵明之詩“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之“廬”。由此齋號亦可知其主人胸襟之豁達,處世之坦然,藝術追求之真意所在。樂廬雖不大,卻頗為雅靜,進門左手半壁書墻,櫥內多為畫冊與字貼;正面靠窗有一畫案,案頭文房一應俱全;右手滿墻為毛氈所封,此乃小大由之墻,墻上常有完成或未完成的字畫,談資亦由這些字畫生發開去。
余觀其書,風格高古,筆力遒勁,其勢連綿若行云流水,形式多樣而寫之自然,既有強烈之現代感,而又無時人矯揉造作之態,心浮氣躁之病。如此書風之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就,當得力于對古代經典法書之深入臨習。兄言學藝習書啟蒙于幼時家教,奠基于大學,而創作的開始、風格的形成是在工作之后的事。
中國自古書畫同源,自宋元以降,習書者亦多善畫,善畫者書亦精。建京兄習書之余,初亦自習花鳥、山水,頗喜明清之文人畫風,心怡于八大、石濤、吳昌碩等,然無高人指路,久覺根基薄弱而方向不明。時有友人進修于中央美院,于洛陽引進許多美院教授級的高水平展覽,外界豐富而清新的氣息攪動著一顆躁動的求知之心,受此影響,遂與好友一道北上求學,進入中央美院國畫系進修班,師從盧沉、賈又福、田黎明、崔曉東、許俊、劉慶和、畢建勛等眾多名師,自此對中國畫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在班上人多偏重一科,或山水、或花鳥、或人物,而建京則借此難得之機廣收博采,不擇細流亦不讓土壤,奠定著堅實的基礎,并對中國畫無論是筆墨形式,還是內容意境都有了全新的認識。這一年的學習對其來說,當屬為藝以來的一個重大轉折。回洛后幾經取舍,轉而主攻山水。兄言原因有二,一是山水畫發展至今,畫法多樣,筆墨豐富,呈載了豐厚的中國文化,體現著深邃的哲理,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二是寄情山水,林泉高致,可結善緣。單純而質樸的原因,卻昭示著一個人內心真實自然的追求。
其山水畫細察之風格多樣,約有三類。一為臨摹學習之作,從宋元到明清莫不有之,以仿龔半千和宋元山水之作尤為精到和神似。第二類作品,用筆方折,擦筆細膩,色彩清新亮麗,畫面時有公共汽車、鐵藝欄桿等現代街景出現,當屬現代都市水墨的一種探索。再一類作品,用筆圓潤,烘染精致,設色古樸淡雅,彰顯著河洛大地悠久而厚重的人文氣息。無論哪類作品都書卷氣十足,現代感頗強,并具有一定的裝飾意味。
兄自言:這些作品均屬探索,語言尚不成熟,風格的形成乃長久之事,作為畫家不宜定型過早,不然則易結殼而阻礙發展,現時仍處于學習吸收狀態(按:所言極是,當下畫家多缺此種心態與作為!)。畫面的書卷氣是我追求的方向之一,裝飾感則受大學所學專業裝潢設計之影響,避之不能,亦喜亦憂,若能在畫中運用得當,亦不失為理想的手法之一。至于畫面內容中的現代景象,是我題材拓展的一個方向,石濤之名言“筆墨當隨時代”,古人已將農業文明的表現推向極致,進入工業文明的現代社會,一個中國畫畫家如何用傳統的筆墨來表現自身的生活和感受,此乃最緊要之課題。而無論何種風格之作,我皆一筆筆畫出,無須特技制做,因為只有筆墨才是國畫之根本(按:時人有此真知灼見者鮮矣!)。
建京兄天資穎悟,若就畫論畫稍嫌匠做,其于藝一道原涉獵廣博。除書法外,篆刻亦精;裝潢設計,時出新意;探究國畫,旁及西學,塞尚梵高,印象不錯;箏聲琴韻,流水知音;行文暢達,意趣澹然。眾藝若能溶鑄于一爐,則丹青自成矣。
文心生相,無窮無盡。筆墨文心,眾生殊形。
乙酉年正月于洛陽歸一齋
(本文作者畢業于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高研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