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與遼東地區積石冢有傳承關系
遼西與遼東地區積石冢有傳承關系
遼西與遼東地區積石冢有傳承關系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近年來通過對遼西和遼東地區積石冢深入研究發現,兩者之間有傳承關系。
據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紹,積石冢是東北亞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極具特色的埋葬方式。這種以石質棺槨葬具和積石為特點的埋葬習俗,主要分布于東北南部、朝鮮半島和西日本地區,時代則從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一直延續到青銅時代甚至更晚,是東北亞地區早期文化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
分布于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紅山文化與遼東半島南部地區的小朱山三期文化,各自發現一定數量的積石冢。這些積石冢在這兩個地區出現的時間較早,相互之間存在著許多共同因素。如在積石冢的坐落位置和分布特點、積石冢形狀、積石冢結構和構筑方法等方面,具有明顯的相似性。
遼西地區的積石冢主要發現于內蒙古東南部和遼西地區的大凌河上游一帶,以遼寧省凌源市牛河梁地區最為密集,時代均屬紅山文化晚期,牛河梁各地點發現的積石冢可以進一步分期。最晚階段的年代距今5000年前后。
遼東地區積石冢的數量很多,延續的時間較長。早期積石冢主要分布于遼東半島南部,已確知時代者為小朱山三期文化,其年代較之紅山文化略晚,兩者之間當有傳承關系。
遼西地區紅山文化的向東傳播,可能與其獲取遼東地區的玉料資源有密切關系。而積石冢在遼西消失之后并隨即在遼東地區出現,應當不僅僅限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影響和傳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