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古墓謎團將揭 10專家現場指導開棺
靖安古墓謎團將揭 10專家現場指導開棺
靖安古墓謎團將揭 10專家現場指導開棺
自1月6日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靖安縣博物館聯合對靖安縣水口鄉李洲坳東周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至今,該墓葬的田野考古發掘接近尾聲,下一步的考古工作將轉入恒溫、恒濕的室內進行。
6月22日,記者就田野發掘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和下一階段考古發掘工作的重點進行采訪。
墓葬考古價值獲肯定
據了解,墓葬內現已探明棺木有47具,在一些因腐爛而揭開的部分棺內發現了100余件保存完好的文物,有青銅器、漆木竹器、陶瓷器、玉石器、鐵器、金器和絲織品等,并且每具棺木中發現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還有非常精致的篾織手包(類似于現代女性的肩挎包)。
對比貴溪崖墓出土的實物,綜合李洲坳東周古墓出土的青銅鑿、青銅削、青銅刀、漆勺、木梳等文物,以及鏤空圓木做棺材的葬俗以及篾刀等紡織器具,還有出土的三件青瓷盅的形制,專家推斷李洲坳古墓的時間應該在春秋后期至戰國早期之間,目前定為東周墓葬比較客觀。但是具體的斷代還有待棺木內有可能出現的完整的絲織品、竹簡或刻有銘文的青銅器等珍貴文物來考證。
謎團雖然還很多,但是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在很多方面肯定了李洲坳墓葬的考古價值。首先規模之大為早期墓葬中目前全國少見,其次一坑多棺的葬俗特殊為國內首次發現。此次發掘將對越系文化及其青銅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是我國南方東周時期青銅文化考古又一重大發現。
江西境內最大的越人楚墓
據李洲坳墓葬發掘考古領隊、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徐長青介紹,豎穴、土坑、帶墓道、使用白膏泥包裹棺木等特點,屬于典型的楚墓風格,李洲坳東周墓葬表現出來的這些特點,說明了該墓葬屬于越人楚墓,這是江西境內目前發掘的最大的楚墓。此前也發掘過幾座楚墓,但規模僅是幾個平方米。
面對這么大的一個墓葬,專家們特別是體質人類學專家對棺木的主人身份非常感興趣。棺木內躺的都是當時的南方人嗎?專家稱,東周時期南方越人有百族,目前探明當時江西境內只有干越人、揚越人,那么棺木內躺的是干越還是揚越呢,抑或是其他越族人和外越集團?因此,目前出土的尸骨,包括未開棺木里的尸骨,對南方越人族屬的體質特征研究非常有意義,無異于一個“DNA實驗室”。
古墓發掘首次采用“虹吸”排水水,對墓葬內的棺木及棺木內的文物恒溫、恒濕、恒位保護非常重要,但是對遺址的保護卻是一個挑戰。
記者了解到,因為天氣炎熱,外表淤泥被清理后的棺木有部分裸露在空氣中,很容易脫水,也容易引起霉變,為此,考古隊員用竹篾席子蓋住棺木,保證空氣流通,并每隔兩個小時澆一次水、每隔幾天噴灑一次防霉變的藥水。但因水口鄉屬盆地,李洲坳的地下水非常豐富,墓坑內要不斷地排水才能作業。起初發掘時采用抽水機抽水,但抽水機一停墓坑又積滿了水。專家稱,水多了考古發掘時容易引起棺木晃動,易造成棺內文物移位、解體等,同時積水容易引起墓壁松軟甚至導致整個墓坑塌方。在半年的考古實踐中,考古人員發揮出集體智慧,創造性地利用了“虹吸原理”進行墓坑排水考古,這在江西考古史上屬首次。虹吸原理就是連通器的原理,虹吸排水即用一根充滿水的水管連通墓坑和排水點(排水點的水平位置低),因為密閉水管內的壓強處處相等,在進水端和排水端的大氣壓相等的情況下,水位高的地方壓強大,進而推動來水不斷流向低端。
專家將在“真空狀態”下開棺解謎
文物的出土價值越大,其保護的難度也就越大。
國家文物局對靖安古墓的考古發掘工作非常重視,不僅撥付了考古發掘經費,還將組織國內一批頂級專家到靖安墓葬現場指導開棺及文物保護等,對李洲坳墓葬進行多學科保護和考古。據介紹,國家文物局專家組由湖北荊州文物中心漆木器脫水保護專家方北松、首都博物館絲織品保護中心專家組成員王亞蓉、吉林大學邊疆考古中心體質人類學專家朱泓,以及植物研究、青銅器保護、大遺址保護等方面的國內權威10人組成。
目前,有關部門將靖安縣糧食局在水口鄉的一個糧倉已經辟出來,正在建一個恒溫、恒濕的文物庫房,并擬于6月底7月初將棺木移到該庫房內,在最接近古墓未破土前的“真空狀態”下開棺。同時,棺木的起吊方案也正在緊張制作中,方案的重點和難點在如何安全起吊及運輸過程中棺木內外水平不晃動上。
專家稱,整個開棺及棺內文物的初步清理和保護的過程需要半年左右時間。下一步我省考古工作者還將圍繞李洲坳墓葬,對墓葬周邊地區進行重點勘探和調查研究,期望找到與李洲坳墓葬同等級、相匹配的遺址、城址、墓葬、方國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