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經典值得關注 敬華春拍不以數量求勝
書畫經典值得關注 敬華春拍不以數量求勝
書畫經典值得關注 敬華春拍不以數量求勝
2007年的春拍已經走過一大半路程,在中國書畫領域,名家杰作大多拍出了高價,經典之作更是件件搶手。敬華2007年春拍不以數量求勝,而在“經典”上做足文章,堅持走名家精品路線,有好幾匹“黑馬”值得關注。
最醒目的當數張大千《觀音大士》立軸,是畫家剛從敦煌回四川時所畫。雖然畫面為大家所熟悉的觀音大士,但在畫風上已有明顯的敦煌藝術的影子。畫面色彩華貴濃艷,人物造型豐滿高逸,特別是鼓起的飄帶極具隋唐神韻。張大千敦煌臨摹作品中的觀音一般多為站姿,此畫則取坐姿,說明此作并非壁畫臨摹而是特意創作。當然,畫家在創作時并非憑空臆想,該畫人物形象和姿態接近敦煌第360窟中《維摩詰經變·佛國品》里的菩薩,形相極好,頭頂有肉髻,頸項有圓光,而手掌作五百億朵蓮花色。
大千此畫作于1944年,用紙為古箋異品。藏者欽慕大千畫藝,珍藏63年之久。雖然在題字部分有殘缺,但畫上題文乃看出是張大千結合有關經文自創。
另一幅齊白石的《三朵花》鏡片,會告訴你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畫中上款沈寂系上海作家,曾在上海電影制片廠任編輯、編劇,編寫《一年之計》等電影劇本。在齊白石老人95歲那年,沈寂趁去北京開會之際,請同行的趙清閣大姊領他去向老人求畫。齊翁問沈要畫什么?沈老回答:蝦。
齊翁連連點頭,只見他用筆先蘸紅色,又加藍色,再用清水淡化。沈老正奇異蝦為何用紅色?老人又用湖南口音問他:“你有幾個娃娃?”沈老連忙回道:“三個女兒。”白石老人在紙上勾畫出一朵淡紫色的牽牛花,這才明白,老人將沈老話音不純的“蝦”字聽成了“花”。只見老人接連又畫了兩朵,合在一起是三朵,沈老的三個女兒變成了齊翁筆下的三朵花!沈老喜得絕品,只求老人題款,齊翁提筆在右下角的空白處寫下:“沈寂同志正九十五歲白石老人畫。”
此次敬華春拍覓得趙之謙四屏《四季花果》,為趙氏中年時期精心之作,此畫曾為清代著名收藏家、篆刻家潘儀增收藏。潘氏家族系清代名人,其中潘有為、潘季彤、潘儀增等為世人所崇仰。潘儀增和同時代篆刻家黃士陵關系密切,并輾轉認識了盛昱、王懿榮、吳大澂等著名學者。由此推測,趙之謙此《四季花果》四屏有可能從這些名人手中流傳下來。另有一幅吳湖帆的《蓬萊仙境》立軸,雖說是仿馬琬的,但極見功力,顯示出他融鑒定家、書畫家、收藏家為一體的涵養學識與功力。
在7月12日至13日威斯汀大飯店預展現場,我們還能與謝稚柳的《香遠益清》立軸、陳佩秋的《柳蔭獨立》鏡片、鄭午昌的《溪山清夏圖》立軸、溥儒的《樓臺遠峰》立軸、王石谷的《秋山漁隱圖》立軸及曾在日本展出的《日中教育交流美術作品展》中程十發、白伯驊、孔柏基等一批當代中國著名畫家的近300件佳作不期而遇,是難得的與真品接觸的觀摩機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