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溪合同硯
端溪合同硯
端溪合同硯
時間:2007-06-25 08:44:00 來源:胡西林
收藏
>端溪合同硯
硯者,研也,磨與碾之謂也。古以瓦為硯,故稱硯瓦或瓦硯,后以石為硯,又稱石硯,且有石田、硯田、即墨侯、潤色先生諸雅稱……
硯臺被普遍使用是秦漢時候的事,至東漢魏晉,基本趨于定型。尤其是造紙術的發明和紙張的普遍使用,大大促進了硯臺的發展。之后,歷經唐宋元明及至清代,硯臺伴隨著歷史的演進而演變,端、歙、洮、澄,瓷、玉、磚、瓦,形制、材質與時俱進,因地而異。并且在演變過程中,硯臺由純粹的實用書寫工具而被逐步文人化、藝術化,成為文房四寶中凝聚文人情愫最多的文玩。悠悠數千年,硯臺蔚然而成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令人美不勝收。
吳昌碩、鐵保、翁大年銘端溪合同硯長方形,11.4×7.4×1.8厘米,色棕紅,質溫而膩,細潤堅致。硯池與硯堂各為一區,比例合宜。通體圍繞“合”“同”二字展開布局:硯池中陽刻一“合”字,硯底陽刻一“同”字,“合”字小而雅,“同”卻是通底大字。一大一小,對比鮮明,且與天地蓋陰刻的“合”“同”二字互嚙,天地相契,陰陽合歡,形象地詮釋了“合”與“同”的字意以及二字所蘊含的哲理,巧妙無比。
硯側有銘,一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進士、官至吏部尚書的鐵保行書銘,一為清代大篆刻家翁大年的隸書銘,內容為記事述理;原配酸枝紅木天蓋上有陰刻吳昌碩行書五言。通體書精銘立,刻工稱絕,洵為硯中極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