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 一生相伴“西蘭卡普”
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 一生相伴“西蘭卡普”
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 一生相伴“西蘭卡普”
時間:2007-06-25 09:16:00 來源:
名家
>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 一生相伴“西蘭卡普”
 |
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
土家族能歌善舞,性格樸實剛烈,傳統的民族文化代代相傳。中國“四大名錦”之一的土家織錦,就是土家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民族工藝品。
葉水云是一個很內向、嫻靜的土家族婦女,在民俗園里,她總是靜靜地坐在自己的展室里,坐在自己的織布機前,靜靜地織著布,如果有參觀的人來,她會抬起頭來,很靦腆地笑一笑。然后,繼續埋頭于她的工作,似乎這臺織布機,就是她寄托夢想的地方。
對葉水云的采訪也是在靜靜的交談中進行的。葉水云從12歲開始學習土家織錦技藝,在姑婆葉玉翠的引導下,她從最基本的技術開始學起。那個時候,土家織錦在開始教的時候必須是一針一針地親自傳授,由于學習的人比較多,所以姑婆顧不上每一個人都看到,而她又是剛開始學,加上粗心,織錯就成了一個必然。當姑婆看到時,她已經織錯了很長一截了。對于初學者來說,每天只能織出一寸左右,但是姑婆堅決讓她拆了重新織,她覺得雖然織錯了,但是織了這么多,外人一般是看不出織錯的,而且拆織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所以她就沒有動手拆。姑婆本是一個非常和藹的老人,卻因為這件事對葉水云大發雷霆。姑婆說,剛開始學習就這么不認真,還是不要學織錦了。土家織錦是要用心去體會的,要用心去織,一定要認真,一定要兢兢業業,不能馬馬虎虎,每一個圖案都有特定的含義,一針都不能含糊,一針都不能織錯。對于這件事情,直到現在,葉水云還記得非常清楚。土家織錦在過去的歲月里一度面臨著失傳,曾經和她一起在姑婆家學習織錦的人都已經不再繼續織了,但是葉水云還堅持著。憑著姑婆對她的教導,憑著她的那股子執著,她終于把姑婆傳到她手上的土家族織錦的技藝保存至今。
據葉水云介紹,土家織錦在土家語中被稱作“西蘭卡普”,翻譯成漢語“西蘭”為鋪蓋,“卡普”即花,“西蘭卡普”即打花鋪蓋的意思。明清時期,西蘭卡普工藝進一步發揮,逐漸形成獨特的織錦程序。土家姑娘在八九歲時開始跟母親、姐姐學挑織手藝,到長大成人,便成為土家織錦的能工巧匠。西蘭卡普多以絲、棉、麻為原料,一般以紅、藍、青三種顏色的絲、棉、麻線為經線,自由選擇各色絲、棉、麻線為緯線,用古式織機、挑花刀(竹、牛骨制成),采取通經斷緯反面挑織的方法手工挑織而成,在我國各種織錦中是獨一無二的技藝。西蘭卡普的特點是構圖大方,織工精巧,花樣豐富,色彩鮮明,熱烈而古樸。土家織錦共有200多種傳統圖案,取材十分廣泛,動物、植物、天象、文字乃至日常生活用具,都在織錦中有所表現。其題材的選用、紋式的風格、色彩運用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有以植物花卉為題材,有以動物形態為題材,還有以生活物品為題材;以文字類為題材的有萬字花、喜子花等;以吉祥圖案為題材的有鳳穿牡丹、鷺鷥采蓮、雙鳳朝陽、二龍搶寶、喜鵲鬧梅等。此外還有漢字題材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鯉魚跳龍門”等。土家織錦在織造上,沿襲斜織機的腰機式(把經線拴在腰上),眼看背面,手織正面,這就必須對紋樣及色彩有嫻熟的記憶和表現能力。傳統的挑織方法,使經緯線浮沉均勻,結實耐用,光澤持久不敗。
隨著時間的推移,葉水云也日漸成熟,她的土家織錦作品在工藝上吸取了多種傳統挑織技法,精美而細膩,有數百幅作品被海內外收藏家收藏。多年來設計并制作了“人類與和平”、“壽聯中堂”、“苗家服飾”、“苗家五姐妹”、“巖石花”等壁掛,并整理出了90種左右的土家織錦傳統紋樣。1993年為臺灣佛教界設計、制作了系列佛教圖案壁掛,如“南無觀世音菩薩”、“六祖慧能大師”、“地藏王”等。1998年與一位教師共同設計制作了長5米,寬1.15米的大型長卷壁掛“古城鳳凰――沈從文先生故里”。2000年,“巖石花”、“人類與和平”參加湖南省首屆民族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并獲得金獎。如今她已是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湖南省民族民間藝術委員會會員,吉首大學客座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今年1月,她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并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表彰大會。
談到土家織錦的傳承問題,安靜的葉水云也顯示出了少有的焦慮。她說,她在學校當老師,教授的主要是土家織錦的圖案設計,真正和她學習織錦技藝的只有三四個人,很多年輕的學生都不愿意學這些古老的東西,認為沒有前途。葉水云本身也是靠學校的工資生活的,雖然她也算是土家織錦里的能手了,但是要光靠土家織錦養活自己還是不可能的。因此,她希望政府能有相關的政策扶持土家織錦。另外,她經過整理搜集所得到的土家傳統織錦圖樣共有90多種。據記載,土家織錦共有200多種圖樣,她希望社會各界對于土家織錦感興趣的人,還有土家族的其他織錦好手,一起把已經失傳的土家織錦圖樣挖掘、恢復出來,能夠讓土家織錦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這是她最大的心愿。如今,每當她坐在織布機前織錦的時候,她就在想,也許今天就可以又恢復一個圖樣了,這就是她的夢想……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