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老翁的童話世界
泥塑老翁的童話世界
泥塑老翁的童話世界
步入尖頂門樓,沿爬滿絲瓜藤蔓的院墻前行,撥開垂柳的絲條,程學義帶我們走進盛滿“寶貝”的東房。只見一件件泥塑作品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有造型奇巧的戰馬、臥牛、公雞、青蛙等飛禽走獸,有神態惟妙惟肖的諸葛亮、李逵、孫悟空、豬八戒等戲曲神話人物,還有飛機、火箭、坦克、大炮……欣賞著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似乎置身于童話世界。
這位于沂河岸邊的農家小院,處處彌漫著童真與童趣,78歲的主人程學義用心與魂構筑著一個童話世界。他將泥塑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不用它賺錢,只為豐富生活。指著樁樁件件泥塑作品,程學義紅潤的臉龐顯得有些醉意,動聽的話語像小溪般從嘴中流出,把每個作品所蘊涵的故事講得波瀾起伏,頭頭是道。
與泥塑結緣,始于幼年。幼時的程學義為躲避日寇,隨父母逃到了沂河東岸有做泥塑習俗的褚莊村。造型夸張、色彩艷麗的泥塑藝術品,激起他濃郁的興趣,掀動起想象的翅膀。當他第一次把一個泥團捏成牛頭泥哨時,高興得熱淚盈眶。從此,他開始如饑似渴地鉆研泥塑技藝,以爛漫童心賦予作品以靈性,飛禽走獸、歷史人物、飛機大炮在他手中變得栩栩如生,極富藝術魅力。
黨的十六大以來,新農村建設在各地蓬勃開展,沂蒙山農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少人家住上別墅,坐上自家的轎車。年逾古稀的程學義在過上幸福生活的同時,對生活與藝術也有著更深的理解,藝術創造的激情在胸中不斷升騰。
在褚莊,傳統的泥塑技法是出窯后應先涂表層白粉底子,然后根據不同造型涂以摻膠的顏色,以桃紅和綠色為主調,最后用黑色勾勒,富有熱烈、明快、活潑的氣息。程學義在繼承這些特色的基礎上,大膽進行創新,簡化程序,對泥塑背部不著色,裸露泥土本色,給人一種樸實無華的質感,獲得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一時間,程學義名聲大震,作品受到人們的青睞,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并獲大獎,有20件作品被文化部列入中國民間藝術一絕。至于民間,他的作品被收藏的更是不計其數,由此他被譽為沂蒙泥塑“第一人”。
平日里,程學義在泥塑中尋找樂趣,醉心其中。他尋找越來越罕見的專用泥土,精心塑成各種造型,晾干后放入自制的小窯內燒。他對記者說:“在俺褚莊,盛產泥人、泥鳥、泥公雞、泥馬和牛頭哨、雙音哨。歷史上,曾出產‘五絲哨’,以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拴掛一枚小陶哨,佩戴在孩子們的胸前,用以祈福消災辟瘟病。‘五絲哨’今已失傳,牛頭哨與雙音哨尚存。這些泥哨均設雙孔,一深一淺,一粗一細,吹奏時聲音一高一低,雙聲共鳴,十分悅耳”。為印證這些,程學義順手摸出一只泥公雞,鼓起腮幫吹奏,居然傳出婉轉清脆十分逼真的公雞啼鳴聲,讓人感到古老藝術的魅力。
程學義對作品只贈不賣,經常把泥塑作品送給孩子們,四鄰八鄉都知道有個“泥塑爺爺”。為了傳承泥塑技藝,他還擔任了臨沂市河東區實驗小學的課外輔導員。有時他會“老夫聊發少年狂”,不經意間就開起玩笑。前幾天,他突發奇想,居然找出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老伴年輕時的照片,捏起了老伴的“美女頭像”,逗得大家捧腹不已。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能吹奏,既獨立成件又系列成套,且惟妙惟肖,耐人尋味。在程學義狹小簡陋的書房內,由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李寸松研究員的題詞赫然在目:“褚莊泥活好,鄉親心靈巧,但愿代代傳,有寶莫丟掉。寄愿褚莊泥活卷土重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