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青 “自覺自愿”地拋棄民族文化最可怕
田青 “自覺自愿”地拋棄民族文化最可怕
田青 “自覺自愿”地拋棄民族文化最可怕
6月8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亮相中華世紀壇。古拙傳神的木板年畫、巧奪天工的剪紙刻紙、惟妙惟肖的皮影、趣味橫生的木偶、雅致精細的傳統染織……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五大代表性門類令所有觀眾驚嘆。在展覽即將結束之際,中國藝術研究院“非遺”研究保護中心主任田青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記者:您能介紹一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嗎?
田青: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用兩個字可以形容,那就是“堪憂”,因為我們國家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原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正在迅速的改變。舉個例子說,比如民歌,我們過去有很多勞動歌曲,插秧的時候要有插秧的號子,薅草的時候有薅草的鑼鼓,林業工人在伐木的時候有伐木歌,抬木頭的時候有抬木歌,但是現在這一切都以現代化來代替了,原來的這些民歌就都不存在了。
還有一些也面臨著消亡的危險,比如地方戲劇。拿山西這個地方戲的大省來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時候,山西有52個地方劇種,但是現在,只剩下28個,短短的最近這20年,有二十幾個地方劇種消失了。
記者:您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點、難點在哪里?
田青:我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難點主要是兩個,第一個是現在從政府到老百姓,更多的想的都是如何改變、提高我們的物質生活。因此,整個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缺乏認識。
第二點就是文化一體化的進程使主流媒體,比如電視,普及到千家萬戶,而這種流行藝術的普及,擠壓了傳統藝術存在的空間。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整個民族,現在都在“自覺自愿”地拋棄自己的民族文化。舉個例子,我們到陜北,看到一些剪窗花的藝人,他剪得很漂亮的窗花,但是他自己家里的玻璃上貼的是港臺歌星的照片。
其次,比如資金的投入,法制建設的滯后,我們都可以通過工作彌補。但是,如果一個民族自己不再喜歡自己的傳統藝術,而一味地追求現代化、追求西方的藝術,這一點才是最可怕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