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楊木雕筆格
黃楊木雕筆格
黃楊木雕筆格
筆格,又稱筆擱或筆枕,是古時文人墨客用于擱置毛筆的必備工具。筆格的歷史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的南北朝。通常來說,筆格的形制有多種,但主要還是以山形居多,一般多為單數,也有成雙數的。
1981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浙江諸暨的南宋古墓中發現的石質筆格,其造型似群山起伏,極為雅致。其次,筆格的工藝制作更是集諸多技法于一體,有淺刻、深刻,也有透雕、鏤雕,及至鑲嵌,無技不施,無材不能,均視器物形制和使用者的愛好而定。
兩年前,筆者赴安徽黃山旅游之際,有幸得到一件黃楊木雕波浪形筆格。此筆格寬21厘米,厚4.5厘米,最高處也有7.6厘米。筆格呈船舟形,兩頭微尖,乍看之下就像一葉小舟在波浪翻滾的江湖中行駛。所不同的是船體由大小不等的浪頭組成,巧妙而又自然地形成一個個浪谷,用來擱置毛筆。正面浮著一枝荷葉,其下的枝梗茁壯蒼勁,似是在波浪中時隱時現,中間還另有兩枝不同形狀的荷花,一枝荷葉盛開,隨著波浪起伏,一枝花蕾,正欲張開惟一一層荷葉。荷花,被古代文人墨客喻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而波浪則暗喻了人生仕途的艱難曲折。
古藝匠這種匠心獨運的構圖,既別有情趣,又蘊含深意,實為筆者所少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