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搭程式”和“混搭主義”》
《“混搭程式”和“混搭主義”》
《“混搭程式”和“混搭主義”》
劉力國的作品,更多的是體現出他曾經作為“艷俗藝術”一員的特征。在中國歷史中,由于歷次政權的更替都是以對前朝的政治文化做毀滅性的破壞為特征,而民間的傳統除了某些以風俗習慣和道德禁忌的形式為社會全體所接受之外,其余者,都不能形成社會的主流。所以,我們在談到中國的文化傳統的時候,其主流的、經典的部分實際上是由士人和文人的階層在維系著的。但是,49年之后,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特別是經過“文革”的破壞,士人(現階段表述為知識分子)階層以及其所代表的文化傳統已經不復存在,變成為沒有自己獨立的社會理想和價值特征的“技術職員”和“文化職員”。我的一位美術啟蒙老師曾經自嘲地對我說過:我們這些人就是一把“活動刷子”,讓你寫標語你就得寫標語,讓你畫宣傳畫你就得畫宣傳畫,讓你刷墻你就得刷墻。“改革開放”之后,商業流行文化在對所謂“社會主義傳統”進行侵蝕的過程中,迅速占據了這個文化真空。而流行文化反復、易變的特征再次使我們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中。民俗的、小農的、“革命傳統”的、時尚流行的、西方舶來的,所有這些樣式都以一種“暴發”式心態在現階段的文化形態中混雜著、放大著。劉力國的作品以陶瓷為材質,而在具體細節的工藝處理上和趣味取向上,明顯地體現出這種混雜、無序的特征。這種另一種形態的“暴發戶”式的混搭狀態正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作者:吳鴻 (2006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