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國訪談錄
劉力國訪談錄
劉力國訪談錄
《艷俗藝術》此摘中國當代藝術傾向叢書2000年
訪談人:鄒躍進。(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史論系主任)
訪談對象:劉力國
鄒躍進(以下簡稱鄒):在艷俗藝術發(fā)生的過程中,你是較早以艷俗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和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但你又是較晚進入艷俗藝術群體活動的,我想這其中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你能否首先就此問題提供一些北京資料?
劉力國(以下簡稱劉):好的,我是1987年考入戲曲學院舞美系的,主要學與戲曲方面有關的中國傳統(tǒng)美術,如敦煌壁畫、民間剪紙等。我對戲曲藝術有很強烈的形式感,包括色彩、造型、夸張性的動作有很強烈的感受,他們給我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營養(yǎng)。但在80年代,我主要還是受到85美術新潮的影響。畫過以夢為題材的作品,表達人的精神狀態(tài),尋找哲學的深度。
鄒:受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
劉:是的。但在我畢業(yè)的時候,即1991年,我閱讀了很多現代藝術史,發(fā)現在美國最早的包豪斯的最經典的建筑被炸掉的時候,現代藝術也倒塌了。在那時我看到了現代主義是有問題的,它離人的生活太遠,離現實太遠,正是這個時期我畫了一批作品,他們受到中國戲曲方式、鮮艷的顏色、簡化和裝飾性的影響,同時有餓有波譜藝術的影響。作品中畫了很多神、政治家、普通人的形象,樣式是民間的,喜氣洋洋的。這樣畫了兩年多的時間,我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那就是在文人知識分子看來是低級趣味的秧歌、驢皮影、二人轉等民間的曲藝,為什么會有那么深的淵源和普及性?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又看到了上海20世紀年代香煙盒一類的設計,感覺挺有味道。那個時候我還查閱了一些新文化運動時關于白話文的爭論,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看,我感覺那一時期的流行文化有一種很強的鮮活性。
鄒:這種感受是不是也使你對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有了興趣?
劉:對。我們現實的生活狀態(tài),在大眾文化的層面上,確實體現了一種農民富裕之后的爆發(fā)戶心態(tài),有點像一個農民上身穿一套皮爾卡丹的西裝,下身則穿一雙土布鞋,這種現象我感覺很生動,很有時代的氣息,也很有中國味。所以,在當時我就考慮用藝術夸大這一生活現象,我用一些非常鮮艷的花和女人的身體(如很夸張的女性的屁股)組成畫面,以表達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間的關系。
鄒:實際上沒,你的這批作品已很少有政治性的符號,確實也很艷俗,但在你創(chuàng)作出這批作品時,你并不知道楊衛(wèi)和徐一暉等人也在從事類似的藝術探索。
劉:是的,是巧合。楊衛(wèi)在做那個“艷妝生活”的展覽的時候我才和他們有聯系,后來通過楊衛(wèi)介紹,參與了你遍的那本推介艷俗藝術的書。
鄒:你在1999年參加那個在天津泰達博物館舉辦的“跨世紀彩虹”展覽時,用的材料是陶瓷,你為什么放棄架上繪畫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感受?
劉:因為平面繪畫限制了我對某些感受的表達。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嘗試了很多手法,包括圖片、行為、裝置和各種不同的材料。我想盡量削弱繪畫手段,把我要說明的問題說到位,同時又要簡單、明確、人體的花瓶再加上一個寫實的人體的屁股,但我盡量做的很美,很溫和,沒有血性,很喜氣洋洋。所以,我選擇陶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很華麗的外表能直接表達我的感受。
鄒:我發(fā)現從架上繪畫轉向裝置、圖片和其他的材料的藝術家,還有胡向東、于伯公、王慶松、劉崢等,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家不約而同的轉向呢?
劉:我看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點,我們都對繪畫沒有一種狂熱的迷戀;第二個就是說當時做材料的作品也能賣掉,也能進入藝術市場;這一點對這個轉向也是一種刺激;第三是用材料,特別是具有傳統(tǒng)文化味道的材料感覺很好,很新鮮,它比平面繪畫更具體,更生動,因為它有空間感,觸摸感。
鄒:你做第一批陶瓷作品時,是不是為了參加1999年的那個展覽?
劉:不完全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已做很多方案,但是我沒錢而不敢把他們變成作品。1999年那次泰達展覽時,當時我沒有作品,我就拿了幾套方案和我展過的幾套圖片。作的是豬手,圖片有2米到3米大,豬手泡了幾個星期,泡的白胖白胖的,一碰就感覺要碎似的, 但外表很華麗,因為當時考慮經濟問題,沒有做成實物的。后來老栗和廖雯就動員我做這套作品。這樣我大年初五就走了,開始去的是唐山,唐山做不出來,后來我去了佛山,在佛山找了很多家,都不給做,老板沒有錢可賺,后來一個老板被感動了。在那呆了一個半月。做了10件。
鄒:我記得你的作品是由傳統(tǒng)工藝中陶瓷花瓶和女人的屁股組成的,你想表達什么樣的含義呢?
劉:當時我就想開一個玩笑。在中國,陶瓷有上千年的歷史,很經典高雅的,我把一個不相干的東西,即屁股直接貼到沙鍋難免,人們看的時候感覺挺奇怪,挺好玩的。跟嚴肅文化開個玩笑對于普通人來說總是一件開心的事,當然,屁股從另一個角度還有性的意思。但我盡量做的美一些。
鄒:這作品實際上是表達民眾的一種狂歡的方式------對嚴肅高雅文化的嘲弄。我想如果沒有泰達那個展覽,你可能不會下決心去做它。
劉:是的,可能得尋找其他的機會。這也恰恰是中國藝術家的悲哀之處,因為有很多想法憋的你很難受,但你沒法呈現,因為你沒有展覽的機會,同時也很窮,沒有資金把想法變成作品,因為要吃飯,租房子,不得了呀,開銷很嚇人的。我的作品在那個展覽上反映還是挺好的。
鄒:那以后,對于你來說,可能是尋找到了自己的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那么在1999年以后你的作品有哪些變化?
劉:我覺得變化還是有的,因為在那個展覽上,有些藝術家提出我們的作品太雷同。這也使另一個問題暴露出來了,那就是艷俗對現實生活狀況的反映,是以一種后現代注意的方式,這導致我們可能更多的從一個概念出發(fā)去尋找相應的形象,什么花,屁股,大白菜,大便等,雖然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作品之間有些不同,但還是比較接近。而1999年以后,我們更強調個性,在我做第一批陶瓷作品時,用了許多中國古典的、民間的符號,2000年后,還有今年做的,我就盡量減少民間的符號。
鄒:在后期注重作品意義從形象中自然呈現出來,而不去死摳它的 艷俗的概念?
劉:是的。
鄒:90年代是中國和西方交流特別多的時期,當然這個交流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產生的,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講,他開始并沒意識到,某些民間的,中國性很強的符號,由于其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含義很特別容易引起西方藝術策劃人的關注。在艷俗藝術家群體中,也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參與了這種交流。你對這種交流中包含的意義有什么樣的認識?
劉:這個問題比較大。著我今天看來這個交流肯定是不平等的,因為當西方的,某一個展覽策劃人來中國選作品市,肯定有他的角度,既他怎樣看中國的一個角度。這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假使說有一種景象,像今天奧斯卡獲獎的《臥虎藏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中國,人們對它的反映表示 太好,而在西方則能獲獎,票房收入那么高。而我放了幾遍,我想知道為什么西方的觀眾為那么喜歡這種東西,我以為答案只能在兩大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去尋找。
鄒:我說的問題很具體,也就是說關于中國符號的問題,有些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后就避開這個問題,那么有些人呢,認為這個問題無所謂,所以忽略這個問題,當然還有人則有意加強這方面,這是幾種不同的態(tài)度,我想知道你是哪一種態(tài)度?
劉:我還是根據作品的需要。在1999年之后,我也作了一些完全沒有中國符號的作品,主要是由蒼蠅、蚊子等昆蟲組成,但都已經中性化了,甚至沒有個性。
鄒: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這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間,你認為你在艷俗藝術的群體中,處在什么位置上面,或者換句話說,你用你的作品,對中國的問題,對中國的文化,提出了什么獨特的看法?
劉:這個問題很大,也很嚇人。
鄒:那么我再說具體一點,當你用一個花瓶和一個屁股結合在一起時,你想表達一個什么問題?
劉:這個作品的方案是在1999年底的時候開始的,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跟早期創(chuàng)作艷俗藝術的時候已經很不一樣,中國的經濟比早期要好得多,但另一方面,人們只想大量掙錢,大量消費,如買好的衣服,買好的房子,買好的汽車,吃最好的東西,一會湖南菜,一會粵菜,一會上海本邦菜,一會東北菜。當時給我最大的刺激和擔憂就是我們的文化喪失掉了,消費文化沖擊了學院派的藝術,傳統(tǒng)的藝術,包括經典的現代藝術。我們好象不是太需要這個,因為中國的經濟狀態(tài)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我的作品就是針對這種現狀創(chuàng)作的。
鄒:未來你打算怎么來發(fā)展自己的藝術?
劉:可能還是按照現在這一邏輯線索發(fā)展,我不希望作品跟人的距離感太強,而是要與現實、我的生活感受、家庭生活發(fā)生連接。我的藝術世界可能就在這個世界里發(fā)生。當然我會去了解一些海外信息、動向和走勢,如影象藝術、新的材料、新的可能性,來豐富我的藝術。因為直到今天為止,艷俗藝術還只是一個實驗性的狀態(tài),它可能作為一種概念,作為學術話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現在就給它一個定論,為時過早。
鄒:我說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對艷俗藝術作一個總結,而是說未來你將怎么去發(fā)展你的藝術,包括對未來的設想?
劉:我想我的藝術不能是概念化的,而是更個性化。因為從概念被身來講,已經是一個有幾千年的老話題了,從杜桑到博伊斯,都是概念的藝術,所以概念已經不是問題,而重要的是你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包括近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還有卡塞爾、巴塞羅那的展覽,都重視作品本身的力量。比如去年蔡國強的作品,因為他通過轉借挪用的手法,把中國的收租院變成了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收租院,這樣,威尼斯本身就有了文化衙門的意味,就是說藝術家要進入那個殿堂就要交稅,然而,誰交稅,交什么樣的稅,交稅給誰這些問題,也就被這一作品提示出來了。對于中國的藝術家來說,要參加此展,能不面對威尼斯的“地主”“老財”?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悲哀性,你在問題當中也提到了后殖民的文化問題,即西方站在強權的位置上選擇我們的藝術。但這個也不是我們罵人能解決的問題,但起碼中國藝術家可參與國際文化的交流,作品也被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收藏,這樣能使別人了解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在某一點上填補了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空白。我認為現在能做這一點,已經非常不錯了。
《艷俗藝術》此摘中國當代藝術傾向叢書2000年
劉力國訪談錄
訪談人:鄒躍進。(批評家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史論系主任)
訪談對象:劉力國
鄒躍進(以下簡稱鄒):在艷俗藝術發(fā)生的過程中,你是較早以艷俗藝術的眼光觀察生活和從事藝術創(chuàng)作的,但你又是較晚進入艷俗藝術群體活動的,我想這其中肯定有各種各樣的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你能否首先就此問題提供一些北京資料?
劉力國(以下簡稱劉):好的,我是1987年考入戲曲學院舞美系的,主要學與戲曲方面有關的中國傳統(tǒng)美術,如敦煌壁畫、民間剪紙等。我對戲曲藝術有很強烈的形式感,包括色彩、造型、夸張性的動作有很強烈的感受,他們給我20世紀90年代的藝術創(chuàng)作以營養(yǎng)。但在80年代,我主要還是受到85美術新潮的影響。畫過以夢為題材的作品,表達人的精神狀態(tài),尋找哲學的深度。
鄒:受西方現代主義藝術的影響。
劉:是的。但在我畢業(yè)的時候,即1991年,我閱讀了很多現代藝術史,發(fā)現在美國最早的包豪斯的最經典的建筑被炸掉的時候,現代藝術也倒塌了。在那時我看到了現代主義是有問題的,它離人的生活太遠,離現實太遠,正是這個時期我畫了一批作品,他們受到中國戲曲方式、鮮艷的顏色、簡化和裝飾性的影響,同時有餓有波譜藝術的影響。作品中畫了很多神、政治家、普通人的形象,樣式是民間的,喜氣洋洋的。這樣畫了兩年多的時間,我又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那就是在文人知識分子看來是低級趣味的秧歌、驢皮影、二人轉等民間的曲藝,為什么會有那么深的淵源和普及性?我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又看到了上海20世紀年代香煙盒一類的設計,感覺挺有味道。那個時候我還查閱了一些新文化運動時關于白話文的爭論,從我現在的角度來看,我感覺那一時期的流行文化有一種很強的鮮活性。
鄒:這種感受是不是也使你對當代中國的大眾文化有了興趣?
劉:對。我們現實的生活狀態(tài),在大眾文化的層面上,確實體現了一種農民富裕之后的爆發(fā)戶心態(tài),有點像一個農民上身穿一套皮爾卡丹的西裝,下身則穿一雙土布鞋,這種現象我感覺很生動,很有時代的氣息,也很有中國味。所以,在當時我就考慮用藝術夸大這一生活現象,我用一些非常鮮艷的花和女人的身體(如很夸張的女性的屁股)組成畫面,以表達它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間的關系。
鄒:實際上沒,你的這批作品已很少有政治性的符號,確實也很艷俗,但在你創(chuàng)作出這批作品時,你并不知道楊衛(wèi)和徐一暉等人也在從事類似的藝術探索。
劉:是的,是巧合。楊衛(wèi)在做那個“艷妝生活”的展覽的時候我才和他們有聯系,后來通過楊衛(wèi)介紹,參與了你遍的那本推介艷俗藝術的書。
鄒:你在1999年參加那個在天津泰達博物館舉辦的“跨世紀彩虹”展覽時,用的材料是陶瓷,你為什么放棄架上繪畫的方式來表達你的感受?
劉:因為平面繪畫限制了我對某些感受的表達。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嘗試了很多手法,包括圖片、行為、裝置和各種不同的材料。我想盡量削弱繪畫手段,把我要說明的問題說到位,同時又要簡單、明確、人體的花瓶再加上一個寫實的人體的屁股,但我盡量做的很美,很溫和,沒有血性,很喜氣洋洋。所以,我選擇陶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太很華麗的外表能直接表達我的感受。
鄒:我發(fā)現從架上繪畫轉向裝置、圖片和其他的材料的藝術家,還有胡向東、于伯公、王慶松、劉崢等,你認為是什么原因促使大家不約而同的轉向呢?
劉:我看有幾方面的原因,第一點,我們都對繪畫沒有一種狂熱的迷戀;第二個就是說當時做材料的作品也能賣掉,也能進入藝術市場;這一點對這個轉向也是一種刺激;第三是用材料,特別是具有傳統(tǒng)文化味道的材料感覺很好,很新鮮,它比平面繪畫更具體,更生動,因為它有空間感,觸摸感。
鄒:你做第一批陶瓷作品時,是不是為了參加1999年的那個展覽?
劉:不完全是,因為在此之前我已做很多方案,但是我沒錢而不敢把他們變成作品。1999年那次泰達展覽時,當時我沒有作品,我就拿了幾套方案和我展過的幾套圖片。作的是豬手,圖片有2米到3米大,豬手泡了幾個星期,泡的白胖白胖的,一碰就感覺要碎似的, 但外表很華麗,因為當時考慮經濟問題,沒有做成實物的。后來老栗和廖雯就動員我做這套作品。這樣我大年初五就走了,開始去的是唐山,唐山做不出來,后來我去了佛山,在佛山找了很多家,都不給做,老板沒有錢可賺,后來一個老板被感動了。在那呆了一個半月。做了10件。
鄒:我記得你的作品是由傳統(tǒng)工藝中陶瓷花瓶和女人的屁股組成的,你想表達什么樣的含義呢?
劉:當時我就想開一個玩笑。在中國,陶瓷有上千年的歷史,很經典高雅的,我把一個不相干的東西,即屁股直接貼到沙鍋難免,人們看的時候感覺挺奇怪,挺好玩的。跟嚴肅文化開個玩笑對于普通人來說總是一件開心的事,當然,屁股從另一個角度還有性的意思。但我盡量做的美一些。
鄒:這作品實際上是表達民眾的一種狂歡的方式------對嚴肅高雅文化的嘲弄。我想如果沒有泰達那個展覽,你可能不會下決心去做它。
劉:是的,可能得尋找其他的機會。這也恰恰是中國藝術家的悲哀之處,因為有很多想法憋的你很難受,但你沒法呈現,因為你沒有展覽的機會,同時也很窮,沒有資金把想法變成作品,因為要吃飯,租房子,不得了呀,開銷很嚇人的。我的作品在那個展覽上反映還是挺好的。
鄒:那以后,對于你來說,可能是尋找到了自己的一種語言的表達方式,那么在1999年以后你的作品有哪些變化?
劉:我覺得變化還是有的,因為在那個展覽上,有些藝術家提出我們的作品太雷同。這也使另一個問題暴露出來了,那就是艷俗對現實生活狀況的反映,是以一種后現代注意的方式,這導致我們可能更多的從一個概念出發(fā)去尋找相應的形象,什么花,屁股,大白菜,大便等,雖然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作品之間有些不同,但還是比較接近。而1999年以后,我們更強調個性,在我做第一批陶瓷作品時,用了許多中國古典的、民間的符號,2000年后,還有今年做的,我就盡量減少民間的符號。
鄒:在后期注重作品意義從形象中自然呈現出來,而不去死摳它的 艷俗的概念?
劉:是的。
鄒:90年代是中國和西方交流特別多的時期,當然這個交流是在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產生的,作為一個藝術家來講,他開始并沒意識到,某些民間的,中國性很強的符號,由于其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含義很特別容易引起西方藝術策劃人的關注。在艷俗藝術家群體中,也有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參與了這種交流。你對這種交流中包含的意義有什么樣的認識?
劉:這個問題比較大。著我今天看來這個交流肯定是不平等的,因為當西方的,某一個展覽策劃人來中國選作品市,肯定有他的角度,既他怎樣看中國的一個角度。這本身就包含了不平等的因素。假使說有一種景象,像今天奧斯卡獲獎的《臥虎藏龍》就是一個例子。在中國,人們對它的反映表示 太好,而在西方則能獲獎,票房收入那么高。而我放了幾遍,我想知道為什么西方的觀眾為那么喜歡這種東西,我以為答案只能在兩大不同的文化背景上去尋找。
鄒:我說的問題很具體,也就是說關于中國符號的問題,有些人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后就避開這個問題,那么有些人呢,認為這個問題無所謂,所以忽略這個問題,當然還有人則有意加強這方面,這是幾種不同的態(tài)度,我想知道你是哪一種態(tài)度?
劉:我還是根據作品的需要。在1999年之后,我也作了一些完全沒有中國符號的作品,主要是由蒼蠅、蚊子等昆蟲組成,但都已經中性化了,甚至沒有個性。
鄒:還有一個問題是在這整個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間,你認為你在艷俗藝術的群體中,處在什么位置上面,或者換句話說,你用你的作品,對中國的問題,對中國的文化,提出了什么獨特的看法?
劉:這個問題很大,也很嚇人。
鄒:那么我再說具體一點,當你用一個花瓶和一個屁股結合在一起時,你想表達一個什么問題?
劉:這個作品的方案是在1999年底的時候開始的,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跟早期創(chuàng)作艷俗藝術的時候已經很不一樣,中國的經濟比早期要好得多,但另一方面,人們只想大量掙錢,大量消費,如買好的衣服,買好的房子,買好的汽車,吃最好的東西,一會湖南菜,一會粵菜,一會上海本邦菜,一會東北菜。當時給我最大的刺激和擔憂就是我們的文化喪失掉了,消費文化沖擊了學院派的藝術,傳統(tǒng)的藝術,包括經典的現代藝術。我們好象不是太需要這個,因為中國的經濟狀態(tài)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我的作品就是針對這種現狀創(chuàng)作的。
鄒:未來你打算怎么來發(fā)展自己的藝術?
劉:可能還是按照現在這一邏輯線索發(fā)展,我不希望作品跟人的距離感太強,而是要與現實、我的生活感受、家庭生活發(fā)生連接。我的藝術世界可能就在這個世界里發(fā)生。當然我會去了解一些海外信息、動向和走勢,如影象藝術、新的材料、新的可能性,來豐富我的藝術。因為直到今天為止,艷俗藝術還只是一個實驗性的狀態(tài),它可能作為一種概念,作為學術話語,有其合理性,但如果現在就給它一個定論,為時過早。
鄒:我說的意思不是要你去對艷俗藝術作一個總結,而是說未來你將怎么去發(fā)展你的藝術,包括對未來的設想?
劉:我想我的藝術不能是概念化的,而是更個性化。因為從概念被身來講,已經是一個有幾千年的老話題了,從杜桑到博伊斯,都是概念的藝術,所以概念已經不是問題,而重要的是你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包括近年的威尼斯雙年展,還有卡塞爾、巴塞羅那的展覽,都重視作品本身的力量。比如去年蔡國強的作品,因為他通過轉借挪用的手法,把中國的收租院變成了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收租院,這樣,威尼斯本身就有了文化衙門的意味,就是說藝術家要進入那個殿堂就要交稅,然而,誰交稅,交什么樣的稅,交稅給誰這些問題,也就被這一作品提示出來了。對于中國的藝術家來說,要參加此展,能不面對威尼斯的“地主”“老財”?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也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悲哀性,你在問題當中也提到了后殖民的文化問題,即西方站在強權的位置上選擇我們的藝術。但這個也不是我們罵人能解決的問題,但起碼中國藝術家可參與國際文化的交流,作品也被世界上很多博物館收藏,這樣能使別人了解我們的文化和藝術,在某一點上填補了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空白。我認為現在能做這一點,已經非常不錯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