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卷拍賣引人入勝 小心"挖腹換心"造假
手卷拍賣引人入勝 小心"挖腹換心"造假
手卷拍賣引人入勝 小心"挖腹換心"造假
剛剛在上個月舉行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朝畫家王翚長達666厘米的手卷《萬山煙靄圖》,拍出了456萬港幣的高價,再次引起人們對手卷這一特殊書畫形式的關注。
手卷是書畫作品中橫幅比較長的形式,一般短的有一兩米,長的有20多米。因為不便于懸掛,只便于用手邊展開、邊欣賞、邊卷合。手卷主要是供文人雅士私人交誼時于案頭展賞之用,往往有“于咫尺之間,展千里之外”的功效。善作手卷者,通常要比一般畫家在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力上高出一籌,所以其面積和價格之比與其他形制不可同日而語。
傳統的手卷,往往采取“散點透視法”組織畫面。視點分布在畫面的上下左右,隨處皆有,沒有一個固定的視點,這就使得畫面長而不冗,繁而不亂,嚴密緊湊,如一氣呵成。同時,這也增加了創作難度,并使得手卷在拍賣市場上往往是佳績頻出。2005年,宋代畫家馬逵的手卷《久安長治圖》在中貿圣佳的拍賣會上以1100萬元成交,其在1997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的成交價7萬美金,8年間價格翻了近20倍;李公麟的《西園雅集》手卷,2002年以506萬元出手,2005年以2750萬元成交。
今年嘉泰春拍,在古代書畫中就有明文征明《林泉逸興圖并行書自作詩》手卷(圖為局部),清奚崗《秦淮送別圖并十三家題跋》手卷和清湯貽汾、董琬貞伉儷合作《三百又三十三亭圖卷》等三件手卷。其中文征明的山水卷為青綠絹本,并帶烏絲欄界格自書己作詩,書畫合璧,詩畫相映,繪筆文雅秀潤,意境超遠,書法挺拔峭利,靈氣飛動,此卷自清初沈荃,至道咸間潘祖蔭、沈均初、翁長芬,代代相傳,是一件傳承有緒的文氏精制;而奚崗是西泠八大家,篆刻之外尤精山水,此卷《秦淮送別圖》是為送別乾隆間詩畫名家嚴香府赴任河官時留念之作,前有張敔引首,后有吳鼒等13家跋文,原為狄平子家舊藏,奚崗小青綠淺絳山水如此卷之精者,亦非尋常能見到;湯貽汾與其妻董琬貞的合作手卷繪于絹上,畫意層層遞進,展卷有園囿池館游歷之趣,畫意取阮元所建三百三十三士亭故事,前后有吳昌碩篆書引首和行書跋尾,原是海上書畫大家王一亭的收藏。
引人入勝的是,一般手卷的前后部分往往有名家的題跋,這些題跋或題詠、或鑒賞、或考證,為作品增光添彩。但正是由于手卷的前后部分均有名家的題跋,一些作偽者將中間的書畫真跡拿掉,換上贗品重新裝裱,這種“挖腹換心法”的作品比較容易讓人上當,如趙孟頫\的《飲馬圖卷》就被業界認為是摹本,柯九思等人的題跋全是真的,而真畫不知流落何處。對這種作偽手段,收藏者在拍賣時也要加以提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