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時間:2007-06-21 09:07: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革命之火生生不息
——解讀王仲清早年作品《歃血為盟》
青年時代的王仲清先生,受到張大千和徐悲鴻等大師的影響,決心拓寬自己的繪畫視野,開創一條中西合璧的繪畫道路,在生活中尋找藝術,在實踐中尋找素材。《歃血為盟》則是他的著名代表作之一,畫作生動地講述了1935年劉伯承將軍和黑彝果基家頭人小葉丹兄弟歃血結盟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王仲清受到進步人士、民盟盟員馬德周的影響,閱讀了大量的革命書籍,如《西行漫記》等。滿腔的愛黨愛國之情,激起了他進行軍事題材創作的熱情。二萬五千里長征無疑是最好的題材。但如何在浩如煙海的長征故事中選擇最具代表性、最具歷史意義的主題,成了王仲清苦苦追求的目標。因此,以劉伯承將軍結盟大涼山為題材的《歃血為盟》就由此誕生了。此畫還得到了著名山水畫家應野平的補景。
紅軍定盟涼山在歷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義。當年的大涼山是個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地方。彝家兄弟長期聚居于此,由于民風彪悍,外人根本無法橫越此山。而對正在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而言,此山成了一個必須攻克的目標,倘若失敗,對于紅軍而言,可謂是功虧一簣,將會是石達開第二。在這樣的危急時刻,劉伯承貫徹了毛主席的正確民族路線,彝漢結盟,患難與共,通過了大涼山,順利地到達陜北根據地。這個政策得到了彝族兄弟的響應,從此,彝族為中國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此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承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使得劉伯承與彝家兄弟結盟的場景一下子就浮現在了王仲清的腦海中,鮮明得宛如身臨其境。
《歃血為盟》一經問世,就引起了各方關注。王仲清將劉伯承將軍與小葉丹結盟的場景刻畫得栩栩如生,整幅畫作氣勢磅礴,紅軍隊伍高舉旗幟,滿山的紅旗連綿不斷,象征著革命之火生生不息。彝家漢子則露出爽朗的笑容,高舉櫻槍,振臂呼喊,極具感染力,仿佛將人帶入那個戰火紛飛但激情澎湃的年代。在雖未親身經歷事件的情況下,王仲清之所以能夠對人物的刻畫如此細致,這與他當年不懼艱險深入腹地一年之久研究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民族風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歃血為盟》1959年10月在上海參展后,參加了全國人物畫展,北京軍事博物館1960年將其收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