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世信雕塑展將于2007年6月23日至7月23日在北京表畫廊開展,歷時一個月。
田世信,1941年出生于北京,曾祖父曾在北京從事玉雕行業,開過玉雕作坊,即“玉器田”,他本人也因此對雕塑情有獨鐘,在創作作品當中,他即承襲了中國的傳統又吸收了西方雕塑的精華。而表畫廊此次有幸為大家籌得一展其作品風采,期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和大家共同分享。
田世信在學期間,曾跟衛天霖、吳冠中學習,深受他們的影響。因此他在傳統的中國式雕塑作品里融入西方近代雕塑的想法和實踐過程,是從在校時候就開始了。但直到今天,真正定位他現在作品的風格的,還是他長期居住在貴州山澗里的這段人生經歷——藝術家所處的環境畢竟會反映在他的作品當中。從學校畢業以后,他被分配到位于中國西南方的貴州,在那邊居住了25年的時間。因此他把在貴州的生活感悟很自然地表達在他的作品當中。他有些作品中,山澗地帶的人們的生活成為主要題材,并且吸收了當地居民們強烈的生命力和對自然的敬畏感。從激情出發,與內心深處的同伴產生共鳴,通過這種人的憐憫性,來表達對生活的小愿望。把現實主義作為基礎,非常有內涵,又描繪了一種暗示,說明他的作品不是單純停留在唯物主義價值觀,是對人類實體的透徹的認識為根據的。
田世信早期的木雕為他的雕塑藝術奠定了形式和精神法則上的基礎。
田世信說貴州的木頭疙瘩特別多,是他搞木雕再自然不過的原因。在雕塑之中,有著吸引田世信創作的無窮魔力,使他更能把心中想要表現的東西作出來。
1982年之前田世信的雕塑,以鄉土少數民族為主題,雖然在表現上裝飾性比較重,但卻顯示了他對形式的敏感和強調,顯示出了他成為一個雕塑家的內在資質,從這個角度看田世信是一個本色的雕塑家,他的資質之中具有對形體的空間的敏銳性。他曾經修過油畫,在貴州也有不少油畫作品,但是很顯然對于二維的平面和色彩他是缺少敏感和熱情的。
早期的木雕作品雖然不盡成熟,但卻是他藝術法則的起點,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追求單純,粗獷、質樸而具有表現力的形式創造的指向。
1982年之后田世信鄉上主題進入了新的時期,在形式上展開更大的空間,在構成上也更加豐富,在語言方式上則由敘說而成為表現。在作品的精神意義上他強調了共時性和超越性,從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了穿越時空的史詩意義。雕塑家隋建國說得很好:“他是作為‘中國鄉土’”塑造一首凝結在巖石,陶土和青銅的史詩中。”
“中國鄉土”這一學術命題,非常精辟地評價了田世信的雕塑藝術特征,這也是他的藝術具有東方性審美意義的基礎。
田世信的一系列歷史主題作品顯示了他的藝術在形式創造和精神表達上的成熟性。這是雕塑家由“野性”到“人文”轉型的完成,它說明在田世信的藝術之中“質”和“文”已經完成和諧與統一。這個系列的作品還顯示了雕塑家在文化人格的層面也完全站立起來了。這些作品在精神層面集中地體現出了雕塑家的人文理想和道德理想,體現出了藝術家在當代社會中“知識分子性”。在形式創造的層面上這些作品也更具有豐富性,它說明雕塑家在形式語言的創造上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和空間,在田世信對陳洪綬的創造性吸收上,說明他已經超越了雕塑藝術的范疇而進入“大藝術”的時空去尋找藝術的創造資源了。
作為一個既具有空間形象又具有實踐意向的雕塑藝術,它要求藝術在形式和精神上都要能夠超越“個性美”而兼有“共性美”,這是一些大時代藝術的審美特征,作為與西方藝術美學范疇而對應存在的東方美學范疇,它應具有一個共性化的特征,那么東方主義的現代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是什么?我以為是博大、渾成、超諧、含蓄、意象,當然還有包含豐富的人性色彩。
在與著名美術理論家邵大箴的對話中,田世信曾說:“……但我覺得好象自己最適合的那種表現和語言,那種最到位的東西,我覺得我還沒有找到,可能最后還會有些變化,那也就是像您說的那種在這個大框子當中的變化,不會有突變。”不應該把他這一席話當作謙詞,這是一個正在探索途中的藝術家的真誠表白,它說明田世信的藝術尚在展開和完善之中。
或許田世信會永遠找不到他自己認為的“那種最到位的東西”,但是可以堅信的是,他將永遠地尋找。
展示時間: 2007.06.23 - 2007.07.23(展會無節假日, 平時:10:00-16:00 周末: 9:30-18:30)
開幕酒會:2007.06.23 (星期六)下午5點
展會地點: 表畫廊 (PYO GALLERY BEIJING) 北京市朝陽區安外北苑北湖渠釀酒廠
Tel: +86(010)52023814 / 52023815
Fax:+86(010)52023813
E-mail: pyogallery@163.com
Website: Beijing.pyogallery.com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