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時期已出現紡織業
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時期已出現紡織業
考古證明,紅山文化時期已出現紡織業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學院紅山文化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近日向記者透露,紅山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很多石質和陶質紡輪,這說明早在5000多年前我國已出現紡織業。
赤峰市巴林右旗那斯臺遺址出土的6件陶紡輪,呈扁平圓形,正中鉆一孔,均用陶器殘片加工而成,直徑4厘米左右。西水泉遺址出土的5件陶紡輪,利用陶器碎片制成,直徑4厘米至5厘米,中央有穿孔。其中4件用彩繪陶片,一件用之字形壓紋陶片制成。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底部留有編制物痕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禾本植物的葉和莖編結的,以葉為經,以植物莖為緯。另一種是用繩子編結成的。
紡輪的出現表明紅山文化先民們的衣著發生了重大變化,即以紡織物取代獸皮樹皮用來保暖遮羞,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也是文明曙光出現的標志之一。
紅山文化主體分布在內蒙古東南部和遼寧西部地區,年代為距今6500年至5000年。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