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藝術家汪天喜夫婦
皮影藝術家汪天喜夫婦
皮影藝術家汪天喜夫婦
“這皮影是什么皮做的?”
“牛皮。”
“牛皮咋這樣透明和細膩呢?”
“那是用刀子刮出來的,和機器加工的不一樣。”
“做這么一個皮影人花多長時間?”
“10天左右吧。要經過削、磨、洗、刻、著色等24道工序,刻三四千刀才能做成。”
……
連日來,陜西華縣天喜皮影吸引了前來中華世紀壇參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的觀眾,一個個制作精美、栩栩如生的皮影,讓觀眾驚奇。
皮影主人汪天喜、韓芝粉夫婦年屆五十,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學習制作皮影。80年代初,汪天喜應邀為日本方面制作了一套《大鬧天宮》皮影,轟動東瀛。此后,夫婦倆作為民間藝術家多次走出國門,其制作的皮影以秀美、大氣、精美、傳神的特點獲得“皮影之最、華夏一絕”的美譽。
“這種贊譽不敢當,中國有的是能人。”汪天喜謙虛地說,“既然華縣是中國皮影的重要發源地,我們又是民間藝術家,就有責任把皮影做得更好,并傳下去。”
但是,隨著皮影制作由實用慢慢轉向觀賞收藏和旅游消費,在價值規律的作用下,濫竽充數的皮影舉目皆是,嚴重沖擊著真正的皮影藝術。
韓芝粉拿起玉皇大帝皮影給記者看:“瞧,為了表現皇袍的飄逸,這裙邊的一個小方格就鏤刻了20多刀;為了表現皇袍的華貴與絢麗,我們雙面染色,顏料取自道院秘方,我們自己研磨、攪拌、提煉而成,時間長了不易掉色。這是假皮影無法做到的!”
“皮影為什么能成為遺產?就是因為它好,它美。如果我們也跟著‘摻水’,皮影就完了。所以,哪怕成本再高,工序再復雜,我們仍然要做真正的皮影。”韓芝粉說。
這些年,他們有兩個最大心愿;一個是做好皮影制作的傳承,對于熱愛皮影、腳踏實地的學徒,夫婦倆免收學費;一個是將最好的皮影留給國家。
“與其說是我們的心愿,不如說是我們的心病。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最好的皮影已經不在咱們中國了。”韓芝粉說。
上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的對外開放,皮影戲在中國鄉村的逐漸萎縮,大量祖傳珍貴皮影流出晉陜大地。經濟窘困的汪天喜夫婦無力挽回這些國寶,只有趕在被買走前將皮影借來,用墨汁加胳膊肘子這種最原始的方法將之拓下。
“我們不分晝夜的拓,胳膊肘子都磨爛了。我們留下的只是皮影的影子,真正的皮影流失到國外了。我們在國外訪問時聽人說起這些皮影,特別難過。”說到這里,韓芝粉淚光閃閃,“但是,只要原稿在,我們可以讓它不失傳,讓它重新活過來!”
夫婦倆告訴記者,只有親眼看到這些拓下的稿子,才知道流失的皮影究竟有多少,有多么精彩!他們希望能得到政府有關方面重視和資助,在他們創作鼎盛期,用10年時間,完成這個心愿,將我們民族流傳下來的最好的皮影留給國家。
“我們不能只享受中國民間藝術家的榮譽,而且要盡我們的責任。”汪天喜說。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