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云錦就像編程 織造全過程首次向媒體公開
織云錦就像編程 織造全過程首次向媒體公開
織云錦就像編程 織造全過程首次向媒體公開
14日,南京云錦研究所首次向媒體公開了云錦織造的全過程,讓記者零距離接觸了云錦織造的最高機密。王寶林所長打個比方,云錦織造就像是最古老的計算機,織造過程就像是計算機編程、輸入電腦再顯示出來。
在一般人看來,織云錦就是兩個人一上一下坐在大花樓織機上,上面的人提經線,下面的人織緯線。然而云錦織造還有更多的機密。例如,云錦所花13年復制馬王堆素紗蟬衣時,為使蠶絲盡量細,需要給蠶節食,并控制溫濕給蠶“減肥”。
在云錦研究所一個不起眼的房間里,六七個年輕人正為20多米長的“九龍壁”挑花結本。王寶林解釋道,要織一個紋樣,首先要把小圖放大成大圖,再填上顏色,然后在圖案上打上一個個小格,稱為意匠本。接下來用結繩記事的辦法,將圖案結成一團團紗線,這個過程很像是計算機編程。要做九龍壁,挑出的花本重量在三四百公斤之間。接下來就可以上機織云錦了,上面的人拽這些紗線,就像在敲電腦鍵盤。下面的人摔梭開織,他面前織出的云錦就相當于電腦顯示屏。
在另一間高大的廠房里一字排開9架織機,這里織的都是龍袍一類的高端產品,令人吃驚的是,下面的織工幾乎是坐在地面上,織機下居然有半米深的坑道。織工告訴記者,這個坑道是為了接引地下濕氣,古代沒有空調,空氣干燥絲線容易斷,另外織一件龍袍要好幾年,一年四季的氣候不同,如果濕度不控制好,伸縮率有偏差,兩片云錦花紋就會對不齊。
其實織錦過程很枯燥,而且一天只能織五六厘米,稱為“寸錦寸金”。為排遣寂寞,織工們在操作時獨創了一門說唱藝術——南京白局。現在生活好娛樂多,織工也不用日夜辛苦勞作,云錦擺脫了瀕危狀態,而白局卻成了幾乎失傳的說唱藝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