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畫癡夏春燕
民間畫癡夏春燕
民間畫癡夏春燕
時間:2007-06-18 08:47:00 來源:
名家
>民間畫癡夏春燕
 |
一個有追求的人,讓人尊重;一個為了追求鍥而不舍的人,讓人敬佩。臨邑縣民間畫家夏春燕就是這樣一個讓人敬佩的人。她38歲開始習書畫,5年來,畫深了皺紋,畫白了頭發(fā),畫沒了家里的積蓄,居陋室而癡心不改,苦苦追求自己的理想。
一張小畫種下繪畫的種子
1964年,夏春燕出生在黑龍江省北安市,9歲那年隨父回到老家臨邑縣德平鎮(zhèn)馬屯村。夏春燕的父親夏明瀟,藝名六齡童,專攻武生,是當時北安市趙林劇場的臺柱子,擅長“猴戲”,和六小齡童的父親師出同門,母親也是東北三省小有名氣的花旦演員。父母一共生育了六兒六女,夏春燕上有哥姐下有弟妹。在這樣一個家庭里,耳濡目染,夏春燕兄弟姐妹從小便跟著父親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從1973年起,夏春燕跟著父親走南闖北演雜技,幾年時間走遍了北京、河南、湖北、山西……
1978年,14歲的夏春燕在河北石家莊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演出。演出結束后,一個50多歲的老太太跑到臺上來,說夏春燕演得太好了,要給她畫張像留個紀念。于是,在那個簡陋的后臺,夏春燕在老太太的描繪下,第一次成了“畫里的人”。
看著畫面上亭亭玉立的自己,夏春燕第一次感覺到會畫畫很好,她在心里想,如果哪天我不用天南海北地跑著演出了,我也會拿起畫筆靜靜地作畫。
為畫消得人憔悴
1983年,19歲的夏春燕嫁作人婦。接著兒子和女兒降生了,夏春燕不能出去演出了。閑下來的日子里,夏春燕幾次欲拿起畫筆,都被丈夫阻攔了。
2002年,因為感情不和,夏春燕結束了自己的婚姻。離婚后,夏春燕在姐姐的雜技團里演起了雜技。那年盛夏,在濟南演出時,夏春燕結識了中國書畫研究會會員、著名畫家觀道。觀道先生擅長畫雄鷹,以“鷹王”著稱于齊魯大地。夏春燕向觀道先生表達了自己想向他學畫的愿望。沒想到,觀道先生一口答應了,并當場收她為入室弟子。
第二天,夏春燕就收拾行李回臨邑,準備回家潛心作畫。當時,夏春燕在雜技團每月能掙近萬元。她的舉動,讓哥哥姐姐非常不理解,姐姐甚至說她昏了頭。但無論家人怎么勸阻,夏春燕還是買著筆墨紙硯回了家。
回家后,夏春燕把自己關在家里開始畫畫。對于從小練雜技的夏春燕來說,畫畫太陌生了。一開始她都不知道怎么拿筆,怎么調墨,在畫案前,常常一站就是半天。那段時間,夏春燕感到從未有過的迷茫和無助,老師遠在濟南,只能通過電話聯(lián)系,不能親自前來指點,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
更讓夏春燕難過的是,全家人都不支持她畫畫。父母說她快四十了瞎折騰,哥姐說她放著好工作不干是發(fā)瘋,兒子女兒更是對她不理不睬,認為媽媽著了魔。夏春燕始終不說一句話,把自己關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真的“著了魔”似的一頭鉆進了畫畫里。
一天,兩天,一個月,兩個月。一年后,沒有任何基礎,從沒拿過畫筆的夏春燕終于畫出了第一幅畫:雄鷹展翅。拿著媽媽的畫,女兒嘲笑說:“媽媽,你畫什么不好,畫只雞干什么啊?”女兒這句話,竟然讓夏春燕激動地流下了眼淚,雖然女兒沒看出她畫的是鷹,但畢竟鷹和雞模樣差不多,這證明自己已經畫得有形了。
此時,由于沒黑沒白地畫,夏春燕已經形容枯槁,皺紋深陷,頭發(fā)花白。
在苦苦的追求中幸福
這一畫,夏春燕就畫了五年。
五年來,除了去離家不遠的農貿市場買菜,夏春燕極少出門,親戚朋友家有事,她從不參與。在她的眼中,除了畫畫已經沒有其他的東西。幾年前,夏春燕家旁邊建了一個廣場,每天都有很多人到廣場上散步、乘涼。可是直到今天,夏春燕從沒去過。
為了有更多的時間畫畫,夏春燕讓兒子去了姐姐的雜技團,把女兒攆到單位去吃飯。她自己在家,餓了就吃,困了就睡,不餓不困了就琢磨畫畫。
昔日的雜技名角忽然就不見了,臨邑人感到很奇怪。后來,有人打聽到夏春燕把自己關在家里畫畫,就紛紛來找夏春燕,但都被夏春燕拒之門外。漸漸的,大家都把她當成了怪人,有人說她瘋了,有人說她傻了。對于外界的傳言,夏春燕不做任何解釋,只是和原來一樣用心作畫。直到有一天,一輛來自濟南的轎車停在夏春燕門前,求走了夏春燕的一張“雄鷹展翅”,人們才明白了這個女人在干什么。
6月15日,當記者來到邢侗街道辦事處平安社區(qū)一處平房時,夏春燕正穿著一套古典旗袍畫一只金魚,為畫畫白了的頭發(fā)已經被她染黑,高高地盤成一個髻,長年不見陽光的臉雖有些蒼白但不失靈氣。當記者問起夏春燕的生活情況時,她說:“這幾年,為了畫畫搭進了6萬多塊錢,家里還有點積蓄,省吃儉用還能撐幾年。”夏春燕說,雖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人想買她的畫,最高的出價每幅已經到了3000元,但她暫時還不考慮賣畫。她說:“我知道,如果我現(xiàn)在開始賣畫,我會過得很好。但是,我畫畫是一種追求,不是為了物質享受。雖然過得窮點苦點,但能畫畫,我就覺得很幸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