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雕塑的方位
城市雕塑的方位
城市雕塑的方位
城市雕塑是雕塑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裝飾,豐富和美化人們生活環境空間,同時又豐富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的城市雕塑是一個時代精神和文化狀態的體現標志,它體現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面貌和人民的生活方式。每一個時代的人們總是運用著雕塑形成著自己城市獨特的人文景觀,以致力于精神的表達和環境的改造,從一個側面體現著所處時代、所處地域的文化內容。所以,城市雕塑又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城市雕塑正是在其強化物質內容,達到精神高度的過程中使自身具有了永恒性。一件杰出的城市雕塑作品甚至會成為一個國家或一座城市的標志,我們一提起《魚美人》雕塑,就會想起大海和遙遠的丹麥;一提起自由女神,就會想起大西洋彼岸的美利堅合眾國,想起紐約市。所以雕塑和建筑一樣具有永恒的意味。
城市雕塑之所以在世界各地受到如此廣泛的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與自然環境的密不可分。
《莊子》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是中國人的自然觀,即人與自然是“一元”的,統一的,人與自然環境是親和的而并非是主客體分開的。就如中國古代的國畫,人總是融在自然之中。城市雕塑是環境藝術的組成部分,正如人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一樣,是融入環境并與環境協調。如中國漢 代霍去病墓的石刻中,把石馬、石虎等動物放置在山上,依照自然形狀稍作刻畫,線條自由,造形深沉古樸。在自然與物體似與不似之間獲得一種取其精神的意味,完全融入自然。四川的《凌去山彌勒大佛》描述的就特別好:“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
在這方面,日本和韓國的城市雕塑藝術發展也尤為突出。日本由于文化的特點,對于禪宗精神的領悟,在城市雕塑中表現為一種自然的“靜”,把人帶入自然的和和偕平靜之中,引人沉思。在材料的運用上,使用了很多原始的石頭,并與水體相結合。在日本人的觀念中,人工造景就融合了佛教的、道教的精神。同時中國宋元時期的文人畫的禪意也深入了日本的造園傳統。如“方丈石庭”。
除了自然環境,城市雕塑還主要會過多的與城市環境產生互動。不同的城市環境,在視覺上、空間上、心理上、實用功能上也完全不同。現代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科技越發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越遠,人性的自然就越來越淡薄。因此,人們希望通過城市的美化,樹立“美的城市”形象,謀求團結穩定。城市雕塑在這場新掀起的城市“文藝復興”中,起著重要作用。“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員,是生物體和文化體的產物,為著自身的生態和發展,人類通過其創造性的勞動,與環境進行能量攝取與交換,維系著人與環境的親和關系。”
按不同的城市環境,城市雕塑可分為園林雕塑、廣場雕塑、校園雕塑、商業區雕塑、街區雕塑等。城市雕塑的環境設計,就是要協調好城市環境中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人文環境三個方面的關系,它并不只是滿足視覺的愉悅和美化。它首先應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為人類創造一個最適于生態的環境空間,這環境空間在滿足視覺與環境的基礎上應考慮人的精神性與環境的協調性。所以城市雕塑的設計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現實的整體性——力求與環境的統一和諧,它是一種寬容和謙遜勝過自我表現的虛榮;二是時空的連續性——力求與環境的歷史和未來聯結,深入到與我們血水交融的文化,追尋隱匿于環境造物中的本來面目;三是意識的民眾性——力求與環境的最廣大的所有者溝通,并為之服務。
印象派畫家們打破常規,第一次從畫室中走向自然,去感受色彩。對色彩理論的重新發現和重新認識,使傳統觀念發生了根本的改革,從而使整個繪畫藝術經歷了一場偉大的革命。現代城市雕塑正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正如印象派畫家們的革命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家對一些雕塑基本語言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認識和擴充。現代城市雕塑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代形態的城市雕塑更具有特殊的時代內容和前所未有的涵義。它更強調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屬性和環境意識。因此,我們已經用著一個更具有概括力的概念——“現代公共藝術”來替代了現代城市雕塑這一概念。
現代社會公共藝術是多元化的多種藝術形式共存。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材料的發展和運用更是為現代社會公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借助科學技術手段造型的形式是現代公共藝術語言的新拓展,可以說,現代社會公共藝術是科學與藝術的綜合產物。
社會不斷進步,城市雕塑也不斷發展,現代城市雕塑藝術已打破了保守單一的傳統意識,破除了靜止與穩定的歷史模式,已經遠遠超出了傳統雕塑僅限于造型空間的理解,使人們意識到雕塑不一定是一個集中式的紀念物,而有可能是一個與社會公共問題,或與社會活動緊密相關的,使更多的人們得以參與的、開放的公共藝術。無論怎樣,它們都已成為服務于一個公共社會開放空間的社會公共藝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