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繪畫的經驗世界
重建繪畫的經驗世界
重建繪畫的經驗世界
時間:2007-06-18 17:27:00 來源:
名家
>重建繪畫的經驗世界
蔣冠東
這些年我選擇寬視域,抽象或半抽象繪畫來界定我的畫,是從一般的分類學來劃分的,一般看畫都帶有工具理性的色彩,不是從價值理性去認識一幅畫。其實,我畫抽象畫的過程就像胡塞爾(Edmund Husserl, 1859-1938)在哲學上重建經驗世界的過程,內省自己,回溯精神世界,畫通過現象還原所剩下的意識現象。也即是說,畫的不是真的存在,而是畫“虛擬存在”或“似乎存在”。正如我們不會相信一個真的“飛人”存在,但這個“飛人”卻可以存在于意識中,我就畫這個意識,我這種通過意向作用畫成的畫必然能夠具有自身的個人性,同時與其它畫家和外在世界劃分開一道界限。
我作畫的心態和方法與我們美術學院教的方法和想法完全不同。可以說我是把客觀世界的概念、過去寫實性繪畫經驗“懸擱”起來,把意識從自然態度中擺脫出來,把它置于與自身的關系中。也可以說我的畫是通過先驗的方式構造出來的,我努力把客觀世界納入主體的維度中來理解,同時也是我這個現實主體的感情活動。從而把意識作為是這個客觀世界的構造中心,先在的理念是一幅畫的中心。
也可以說我的畫取消了外在世界,但另一方面,在某種意義上,我的畫通過意識的銓釋綜合作用,又重建了外在世界。只是加進了自己的理想因素。我把現實世界設定的世界化解為人類主動地構造出來的意義世界。以便抗拒現實(或實證)主義對人類精神生活和完整人性的腐蝕,在科技昌明的現代仍能對人的心靈世界有所建樹。我并非零散的、偶然性的捕捉一種繪畫感覺,而是從一開始就遵循嚴格的哲學和科學的理想,在這個理想的指引下,由外在世界回溯到意識之中,(進入內心的修為),再從意識流中重新索尋一個能在意識中呈現出來的世界。我把我對世界的終極關懷注入其中,我是畫的主體,作為一切知識的終極參照系。我自始至終在這個“自明”的基礎上作畫,進行我的藝術史。透過材料,透過意識展現具有人類構造作用的人性的世界。
在現代人擁有的層次不一的“共識世界”中,自然科學世界具有極其獨特的優越性,他往往視為是人運用理性獲得的一個真正的客觀世界,甚至被視為具備了終極真理性的世界,而成為其它各個層次的世界的真實性的評判尺度。然而,胡塞爾在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卻打破了這個以自然科學數量化的世界為真實客觀世界的迷信。我們可以從“生活世界”的理論,要回作為自然科學世界基礎的“生活世界”或“日常生活世界”,自然科學世界實質上不外是因應人類現實需求而衍生出來的一個“共識世界”,它與因應人類其他情感需求而構造出來的“宗教世界”、“美感世界”等并無沖突,且不可替代。繪畫其實就是人類虛擬的美感世界。因此,科學世界絕不可能是唯一真實的世界,寫實繪畫并不是唯一的藝術經驗。我們要學習胡塞爾,要把科學世界以外的其它世界,寫實繪畫以外的其它繪畫從受科學世界貶抑的狀態中解放出來,把文化從純粹側重物質需求而導致的危機中拯救出來,從而使之能兼顧到人類其他的情況及生活終極方面的需求。
我的畫就是遵循這一目標,使繪畫的經驗世界重新獲得生活的意義。
2004,5 ,26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