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6月5日在上海市凱旋路613號可當代藝術中心“空白展”隆重開幕?!犊瞻渍埂芳本┊敶鷮W院和前衛藝術的新銳藝術家。參展作品中國外藝術家參與的部分則是一個嘗試性的國際操作模式,所有國外作品都是由藝術家與空景藝術機構和輔路工作室合作制作完成的觀念藝術品。 既把藝術品壓縮成觀念用非物質的方式傳遞交流。
空白展是一個體驗展,追求對視覺感官的超越.人們生活中隨時感受著大量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內容.體驗是逃避意識的,是我們每個人心知肚明卻又無法描述的時間和空間感.‘空白’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發生,卻很難直接,集中地去體驗,空白展就是要喚醒你沉睡的感知力,提供一個平臺,一個銜接的媒介,帶人們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觀者在這里可以欣賞,享受那些多彩多樣卻被意識忽視的真實??瞻渍龟P注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美??瞻渍故敲鎸λ囆g品的起點,空白展是揣摩作品中的智慧、味道、顏色、聲音、質感和體量,空白展是經歷展覽的氣氛、地域和社會背景,空白展是人們帶來的期望和帶走的印象,空白展是非物質的,互動的、嶄新的和富于想象的.
空白展同時也是一個交流展,參展的北京藝術家兼有當代學院和前衛藝術的新銳。海外參展部分的操作則效仿了觀念藝術,一些作品的媒介為可利用互聯網傳遞的數碼信息,還有一些建筑、雕塑、油畫作品是先由藝術家與空景藝術機構針對具體場地商討出精確的制作方案,再經輔路工作室制作完成的。人力的優勢使"中國制造"有可能成為未來國際化展覽的操作模式. 把藝術品壓縮成觀念用非物質的方式傳遞不僅是很實際的選擇,因為它省去了國際長途運輸和藝術保險的高額費用,它對藝術思路也是新的刺激.參展紐約藝術家彼得•凱瑞德作品"萬能遙控器"把這種無原作概念的創作形式巧妙地作為內容,反思了美中貿易依存關系中被夸大的權力.
現今即使在中國,藝術家只出創意不動手也不新奇,我不想卷入藝術家是否必須自己動手的道德觀爭論。創作方式不是本質。重要的是此類操作中凸顯出的溝通問題。這不等于說藝術家親自動手時就不需要與自己溝通, 只不過合作使溝通成為焦點。譬如藝術家是否說得清要求,工人是否聽得明白?這個藝術家自己是否明白?藝術的內涵會在轉述中受損失嗎?...等諸多實際問題.合作強調思維,強調溝通的過程。只有具備相當力度的思考能力和豐富的制作經驗才能把制作中預料得到以及預料不到的細節想得面面俱到,也才有可能勝任這類創作。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這種操作模式中的不可預料的成份由不可避免向刻意經營的轉化。
空白展作為交流展的第二層意義在于參展的東方和西方藝術家們意象的相互映照.參展作品在闡釋"空白"時形式和內容的諸多巧合好似一面面鏡子.
老家福建的王光樂借"壽漆"審視童年的記憶,以修煉般的態度,獨自面對時間的流逝;從小患有嚴重哮喘的美國藝術家弗若斯特•楊投射在天花板上的一秒鐘動畫"無限循環"是對死亡的冥想.
江芳通過作品"空心"的制作過程,暗示從刻骨銘心的過去解脫;成長于佛羅里達熱帶的蘭迪•吉爾莫把"作品"開膛破肚,傳遞出直白式的幽默.
石煜在美院開會時隨手勾下領導們惟妙惟肖的漫畫;女藝術家貝絲•坎貝爾在作品"我基于當下境況的潛在未來"中為人們提供可閱讀的頗有自律的胡思亂想.
建筑師曾慶豪出身亞裔在西方長大,他設計了采用中國傳統園林17元素的"反射池",讓人們在展廳中體會城市園林的意境;玩家亞當•亨利名為"同時同地"巨幅線描使人沉浸在塌陷空間中從細胞到宇宙的神游.
雕塑家珍妮•杉克爾的軟件"像素轉換器"雖然高速運轉但仍需幾十億年才能切換完所有圖像;畫家布倫特•柯林斯用"Film-Flam2"的大比例透視墻畫讓觀眾感受著"感受的不可能".
篤信佛教研習東方文化的美國藝術家列奧尼德•茲維特科夫轉化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廢品與藝術的"移動工作室"概念,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信念;巴西裔女藝術家曼紐艾拉•莉爾反擊戰爭與毀滅的烏托邦政治海報"作為不確定建筑的藝術".
希臘藝術家莉利蓮•力克婭多普多的"我在這兒"以雪上的涂鴉的形式發出誰是?何時?哪里?稍迅即逝的提問;接受過西方教育的東京藝術家中澤健矢所設計的位于上海的"地球開關"則愿意成為到場觀眾憧憬未來的有色眼鏡.
空白展旨在追求智慧, 而不是形式美. 八十年代以來,相當多的中國藝術家們有興趣了解來自西方的現代藝術,但觀看經驗只停留在印刷品的層面.面對畫冊揣摩猜測形式背后的思想,意義,卻難以看透這些令人費解的審美表象.這幾年藝術市場的火爆,中國藝術家在拍賣行的大出風頭,使西方世界也渴望了解我們.互訪性質的名作展在東西方的各大美術館都開始頻繁露面.但是兩地藝術家同時出現在民間畫廊的不多,代表各自萌芽藝術思想的新銳作品更少. 空白展的藝術家主體為紐約和北京的年輕人,他/她們大都來自耶魯美術學院和中央美術學院.文化,意識形態和地理位置的巨大差異使同臺交流的機會難能可貴,但這也是未來藝術發展的必然方向.空白展作為一個體驗展,交流展勢必要強調對形式背后的思考.空白展提供了一個真實的觀看場所和途徑,審視他人的思維,體會他人想表達的意思,反過來從別人的眼光中觀照自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