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古意為今情——寫在高冠華先生畫展開幕之際
變古意為今情——寫在高冠華先生畫展開幕之際
變古意為今情——寫在高冠華先生畫展開幕之際
時間:2007-06-16 08:40:00 來源:
名家
>變古意為今情——寫在高冠華先生畫展開幕之際
 |
6月22日,“詩韻丹青——高冠華花鳥畫展”將在中國美術館舉行。已故著名畫家高冠華先生是近現(xiàn)代花鳥畫巨匠潘天壽的入室弟子,他以傳統(tǒng)寫意花鳥畫為基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早年作品即受到徐悲鴻的獎掖,稱其“畫而通于書者”“所謂壯采極高境界也”,晚年更獲得了日本國際書畫協(xié)會頒發(fā)的“國際書畫最高榮譽獎”。最近,我系統(tǒng)拜讀了高先生的繪畫與著述,深感他的藝術既是弘揚傳統(tǒng)的碩果,又是創(chuàng)造精神的結晶。
內行人都知道,論中國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的出新,以花鳥畫為最難,寫意花鳥畫則尤難。這是因為寫意花鳥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變自然美為藝術美的獨特傳統(tǒng),完善了適于表現(xiàn)中國文化意識與民族審美觀念的藝術語言。比如:取象單純,傳神于似與不似之間;淡化空間,無畫處皆成妙境;強化意趣,我之情與物之神契合為一;精求筆墨,在筆歌墨舞中抒寫個性;嚴于格律,求起承轉合首尾呼應。唯其如此,學習者不下功夫,不以豐富的學識修養(yǎng)為背景,就攻不進去,就很難恰到好處地領悟其中的奧妙,更談不上得心應手地狀物抒懷了。
高先生的可貴之處,也恰恰在于他不但以獅子搏象的力量攻進去了,登堂入室,窺其閫奧,而且跳出來了,以我法運古法,變古意為今情。
仔細考察高冠華先生的繪畫,可以發(fā)現(xiàn)三大突出特點,一是創(chuàng)造了詩情洋溢的意境。他筆下的花木雖有春夏秋冬之別,畫中禽魚更有飛鳴棲宿之異,但總是在春夏秋冬光風雨雪的襯托下,平添著活潑躍動的生機,充滿了人間的情意。畫桃花流水鱖魚肥,不突現(xiàn)鱖魚的催人涎下,卻把一樹帶雨的桃花點染的濃艷欲滴,透露出無窮的春意;畫小園籬畔的秋光,不畫風急木落,而畫閃動著無盡驕陽的黃菊、老而彌艷的雁來紅和枝頭對語的小鳥;畫冬雪中的花木,不畫景物肅殺萬籟俱寂,而畫雪花六出,漫天飛舞,濃密的枯枝映襯著報春的梅花……畫家在幅幅不同的構境中,表現(xiàn)了詩人的細膩情懷和大自然的生機盎然。
二是強化了空間層次感與部分藝術形象的體積感。如果比較一下他畫的石榴與古人的不同,便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的寫意蔬果畫雖不忽略形似,但殊少分量感,高冠華筆下的石榴則紅艷圓渾沉重欲墜。這種對體積感的刻意強調,既說明了他良好的西畫基礎,也表現(xiàn)了他在洋為中用上的努力。傳統(tǒng)的花鳥畫差不多皆描寫近距離的景物,而以書入畫的結果、書法筆勢的引入、起承轉合的講求,更導致了布局的平面化,雖然在平面化的布局中仍可極盡疏密虛實開合聚散等種種變化,但畫中的空間真實感便為引發(fā)聯(lián)想的虛白所替代。高冠華先生雖也畫近景花鳥,也仍然利用空白,但在所畫近景中注意了空間層次的顯示。他說:“我為了表現(xiàn)層次,想在不影響空白的作用下,前景畫花,花后補石,石后添花,花外加點,似花非花,是物非物,這樣抽象處理,層次增加了,遠近距離有了,彼此間的虛實關系也明顯了,使花鳥畫的意境有了新的發(fā)展。”
三是在色彩的使用上引入了豐富的間色,并且使用了積色的方法。傳統(tǒng)的寫意花鳥畫,一直以墨為主,以色為輔,用色基本上是原色,運作方法亦往往一筆而成,極少積累疊壓,只在個別地方稍加點醒而已。近代一些融合中西的大家,雖深明色彩之學,但所繪寫意花鳥似著意于造型的寫實,尚未顧及色彩的更大突破。高先生則擴大用水,加強色墨累積,不僅把積累墨法引入寫意花鳥畫,也時用積色法。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寫意花鳥畫中大膽借鑒西方用色方法,多用間色,甚至一反筆筆涮凈的習慣,在各種色彩的復合中,追求色相的豐富和諧。盡管有的畫不像傳統(tǒng)寫意畫那么潔凈,卻增進了色彩表現(xiàn)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