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寶會七成“寶貝”是贗品
鑒寶會七成“寶貝”是贗品
鑒寶會七成“寶貝”是贗品
6月14日,新疆收藏家協會會長岳峰在鑒寶會現場鑒定一個瓷盤。
6月14日13時許,在烏魯木齊市博物館舉辦的“文物鑒賞知識講座”上,當文物專家宣布一張繪于明代的《官譜圖》是真跡時,年屆70歲的胡志剛欣喜萬分,并將這件寶物捐獻給市博物館收藏。
6月14日11時許,記者在“文物鑒賞知識講座”上看到,有近百名收藏愛好者前來學習鑒寶“秘技”,其中近20人還帶著自家“壓箱底”的近30件寶貝,希望鑒寶專家為自己的藏品“驗明證身”。
七成“寶貝”是贗品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先生3件“傳家寶”——瑪瑙獸、銅壺、玉盤,專家都認為是仿制品。
市民邵先生帶來的“傳家寶”是用3層紅布包在盒子里的““青銅鏡”,被專家鑒定為贗品。“我這傳了幾代了,咋就是仿的?我得再找個專家驗驗。”邵先生不服氣地說。
此次鑒寶,由于專家只鑒定真假,不進行估價,為不少藏品蒙上一層神秘面紗。新疆收藏家協會會長岳峰表示,鑒定只能給出參考意見,不可能百分之百準確,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藏品中七成是贗品。
收藏市場待規范
據了解,目前全疆共有800多家經營民間收藏的店鋪和場所,收藏愛好者達到20萬人以上,但疆內的收藏市場還處于發展階段,魚龍混雜,有待于進一步規范。
岳峰說,地攤、流動攤販,忍痛割愛一折起大甩賣,及飯后書畫、藏品拍賣活動,這三類藏品交易場所收藏者一定要警惕,購買時一定要慎重,避免上當。
岳峰建議市民應該把收藏當成一個提高自己文化修養、增長知識的事情,要選擇自己能夠承受的價位,要多積累有關知識,具備長遠的收藏意識,不要盲目跟風,尤其不要用“賭”的心態搞收藏。
□現場
老人獻出家傳明代《官譜圖》
家住六道灣的胡志剛老人帶來的是一張1平方米大小的圖,黃色的紙上寫滿“內務府”、“狀元”等官府和官職名稱。
胡志剛說,這幅《官譜圖》是明代時一位在翰林院做官的先祖手繪的,是當時的官員閑暇時的一種游戲。“已經傳了好多代了,如果是真的,就把它獻給國家。”
經新疆收藏家協會會長岳峰鑒定,這幅圖是明代文物,博物館工作人員給老人頒發了獎狀。記者留意到,老人腳上還穿著有破洞的布鞋。“獻給國家比賣掉強,可以讓懂的人研究,挺好。”老人說。
市民孫先生帶來的是一件他兩年前收購的景泰藍銅香爐。岳峰接過香爐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這是個好東西,出自清中期。”然后給大家看爐底“云房紅山”四個字的風格,并介紹掐絲技藝。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