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 情 墨 韻 揚 物 華——吳守明山水畫放談
筆 情 墨 韻 揚 物 華——吳守明山水畫放談
筆 情 墨 韻 揚 物 華——吳守明山水畫放談
時間:2007-06-16 15:03:00 來源:
名家
>筆 情 墨 韻 揚 物 華——吳守明山水畫放談
王振德
著名山水畫家吳守明,以中國畫家應有的民族氣節和襟抱,面對當前紛紜萬狀的山水畫壇,始終保持著中華學人的良知與平和心態,踏實研究傳統山水畫,認真借鑒當代山水畫,同時不斷深入大自然的山水中寫生,一直熱衷于新時代山水畫的創作事業,穩穩走著“推陳出新”的藝術道路。其歷年創作有的參加全國美展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專題畫展,有的在京、津、滬、冀、港、臺等十幾個省市區展覽,有的在日本、美國、法國、菲律賓、新加坡等國展覽;作品被中南海、八大山人紀念館、毛主席紀念堂、港、臺及亞洲、歐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十幾個國家收藏;作品還在《人民日報》、《中國書畫》、《中國畫》等國內外數十家報刊發表,并為多家出版社選入畫集出版。作品普遍得到國內外專家的認可與推崇,并贏得了國際性聲譽。1990年其作品《石鐘山》獲中日美術交流展銀牌獎。2002年《塞北金秋》獲加拿大多倫多國際藝術雙年展優秀作品獎。由此可見,越是體現中華民族文化特質的藝術,越能得到世界人民的認同與喜愛。
任何藝術家的成長與成功,必然有其特定的生活軌跡。吳守明不是藝術上的“暴發戶”或“僥幸者”,而是在藝術道路上苦苦求索達50余年的書畫家。早在五十年代初讀中學時,即受到國畫家宣道平先生的啟蒙。1956年考入天津河北師范學院美術系(現天津美術學院),有幸受教于秦仲文、張其翼、李智超、劉君禮、孫其峰、王頌余、溥佐等國畫名師,從而在山水畫理論與山水畫創作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畢業前夕,吳守明精心創作的《狼牙山春色》,以傳統筆法描繪自己對狼牙山春光的真切感受,獲得了名師們一致贊揚,被推選到河北省美術大展展出,并在《河北美術》月刊發表,被視為初露才華之作。1961年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河北美術》雜志社擔任編輯工作,在采訪組稿過程中得以接觸到李可染、葉淺予、董希文、吳冠中、黃胄、吳鏡汀、何海霞等許多名家,受到多方面教益,大大開闊了藝術眼界,并逐步確立了自己獨到而系統的藝術見解。
在藝術創作上,吳守明主張刻苦學習傳統,精深體察自然,充分表現時代精神,以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創作出活潑生動的山水作品,他曾說:“學傳統而不應囿于陳法,師造化而不能拘于 自然物象;藝術家要重創造,要在生活感受的基礎上馳騁感情與想像,去畫心中的‘意象’。”他還認為:“中國畫既注重表現又崇尚含蓄,不能成為某種觀念、哲理的直現或簡單圖釋,它應該用形象說話,用生動的形象和美的形式去感染人、打動人。”他永遠堅守藝術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提高藝術創作水平。在創作實踐方面,他大致經過了學習傳統——實地寫生——經心創作三個階段,并在以創作為中心環節的前提下,交叉并反復運用傳統與寫生兩種手段,以便持續提高創作質量。幾十年來,他對董源、巨然、郭熙、馬遠、石濤、黃賓虹、潘天壽、李可染、傅抱石、石魯等古今山水名家均一一作過深入研究,不辭辛苦地赴太行山、燕山、泰山、黃山、廬山、峨眉山、青城山、丹霞山、普陀山、玉龍雪山、三峽、桂林、陽朔等名山大川寫生,在創作中博采眾家之長,巧妙汲取西洋繪畫營養,每每以其擅長的書法筆法與篆刻刀味入畫。同時注重對大自然的真實感受,以景抒情,以象表意,在作品的題材內容和技法形式方面,不倦探索求新之路,從其作品顯現出獨特的審美追求,正如蘇軾所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以吳守明的山水作品總是具有中華民族的博大氣勢和雄強骨力,用筆蒼勁嫻熟,墨韻暢快淋漓,色彩明麗典雅,格調清新雋逸,具有燕趙之地雄渾樸茂的風范。
總之,吳守明是位善用筆、墨、水及各種色彩以表達自己情感志意的畫家。他在讀書攬勝、拜師訪友和創作著述中,蓄積著豐富的審美蘊育,以筆歌墨舞抒寫著內心的詩情,描畫著閃光的靈感,使其山水畫格調不斷升華,越來越充滿著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欣賞他每一幅創作,都能感受到畫家靈魂的悸動與奔涌的激情,都能體察到畫家精湛的功力及良苦的用心,從而想見他大半生的辛苦和永不自滿的進取精神,并隱隱傾聽到他對生命、生活和大自然的嘆詠與歌贊。
吳守明作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及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成員,作為河北省山水畫研究會會長,除創作山水畫外,還攻習書法與篆刻。其書法、篆刻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均獲得成功。他還長期從事中國繪畫史論的研究工作,除在《美術之友》等刊物發表若干篇美術、書法、篆刻的評論文章外,另有《山水畫變革要述》,《山水畫構圖》等學術專著出版,發行近萬冊,受到了同行專家與書畫受好者的高度評價。守明為人謙虛熱誠,博學多才,藝術道路端正。他那執著的信念與不懈的追求必然使其進入新的開拓與建樹。筆者作為畫家的朋友與知音,時時敬候他的喜訊與佳音。
2005年11月于天津美術學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