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河立傳 寄筆墨真情——吳守明山水畫作品賞析
為山河立傳 寄筆墨真情——吳守明山水畫作品賞析
為山河立傳 寄筆墨真情——吳守明山水畫作品賞析
時間:2007-06-16 15:07:00 來源:
名家
>為山河立傳 寄筆墨真情——吳守明山水畫作品賞析
鐘長生
李可染先生說過一句話:“我們畫山水也就是為祖國河山樹碑立傳,這就是山水畫的愛國主義之所在。”大師一句話道出了山水畫藝術的實質。
守明是我的同道,我們是有多年交情的畫友。我細細品味了他近幾年的每幅作品,使我想起石濤的一句話:“筆非蒙養不靈,墨非生活不神”。我為他全面的藝術修養和深厚的生活基礎,以及札實的筆墨功力所感動。同行們反映守明的山水畫題材廣泛,藝術面貌多,表現技法豐富多變,每幅作品都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追求,不斷進行探索與出新,作品氣韻生動。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充滿著時代精神。
守明于1961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師承秦仲文、李智超、劉君禮、王頌余,孫其峰先生,從事山水畫的藝術實踐四十余年。他從深入研究民族繪畫傳統和深入生活以大自然為師兩個方面狠下功夫。守明多年來潛心于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研究畫論、研究歷代畫家及其傳世名作,諸如五代的董源、巨然、宋代的郭熙、馬遠、清代的石濤等。同時,守明亦認真研究近現代大師的修養和表現技法,如黃賓虹、潘天壽、傅抱石、李可染、石魯等。對各家技法涵泳于心,練之于手,并在寫生和創新實踐中進行運用與驗證。在此同時,守明特別注意在實踐中努力創造新的表現技巧,隨時不忘醞釀和錘煉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守明說:“學習傳統。但不囿于陳法,藝術家要重創造,要師造化,精深體察自然,要在深入生活的基礎上馳騁感情和思想,要表現時代 精神,創作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守明為實現這一目標付出了艱辛的勞動。他是位學者型的畫家。1988年守明結合他的研究成果編著出版了《山水畫變革要述》,縱覽古今,評流論源概述了中國山水畫藝術的變革,1995年又編著出版了《山水畫構圖》,圖文并茂地闡述了山水畫藝術的構圖形式法則。
守明的足跡遍及祖國的東西南北,燕山、太行山、泰山、廬山、五臺山、嵩山、峨眉山、青城山、丹霞山、普陀山、玉龍雪山、三峽、桂林等祖國名山大川,以及諸多鄉村古鎮,無不留下守明藝術實踐的印記。
守明的山水畫特別注重生活感受,以情寫景,以景抒情,追求“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如他在建黨80周年而創作的《長城進行曲》大幅力作,以波瀾壯闊的金山嶺長城晚霞為素材運用黑、紅、藍、灰大色帶的強烈對比表現雄偉壯觀的長城雄姿,蘊含《義勇軍進行曲》中“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的主題思想,把自然長城與血肉長城融為一體,是追求“天人合一”藝術境界的成功之作。
守明善于在山水畫中以詩意入境,以求畫中有詩,并貫注音樂的旋律,以求畫面的節奏感。如《漳河秋韻》一畫,表現太行山鄉風情,秋林紅葉點點,河灘放牧著牛群,太行遠峰溶入淡淡的煙霞之中,畫面清新的意境沁人肺腑,徐徐的山風撲面而來,隱隱夾雜著牛羊的鳴叫和牧人的吆喝聲,畫面以淺絳著色,給人以一種空曠寥遠的境界中吐露著一絲溫馨的感覺,猶如一首美好的,令人回味的田園詩。《夜海明珠》則是守明別出心裁之作,大筆濃重的水墨潑出夜海天空的幽暗與迷朦。天連海,海連天,沒有邊界,夜海之深,深不可測,近處以蒼勁的筆法破毫側鋒皴染出海的波浪,浪尖留出神秘的亮光,由近及遠,由遠到無,漸漸溶入深沉的海天一色,絕妙的是守明在海的深處,用特殊技法亮出三盞疏密有致的航標燈,點出了畫面的意境,顯示出了畫面所反映生活的深度,賦予畫面無限的活力,這是一幅獨具匠心的成功之作。
守明以其風塵仆仆廣游博覽的胸襟,滿懷對中華大地山山水水深沉的愛,而譜寫出的錦繡河山的交響樂章。她們或峭拔、或逶迤、或磅礴、或綺麗、或蒼潤、或清新、或云海迷朦、或瀑流飛濺、或滿山朝霞、或月隱長空、或魚帆點點揚于海外,把觀眾帶進心曠神怡的境界。如《峽江煙云》、《峨眉月夜》、《漓江勝境》、《玉龍雪山》、《蓬萊三島》、《碧水輕舟》、《普陀圣境》、《春江花月夜》等作品均是佳作。
守明是位札實苦干的山水畫家,是可染先生提倡的“苦學派”。他學習傳統,取其精華,通過藝術實踐突破傳統,發展傳統。他贊成戲劇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精神,主張中國畫也要堅持不懈地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磨礪筆墨之功力。才能達到“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蘇軾語)的藝術境界。
守明的山水畫氣勢博大,筆線蒼勁、墨韻渾厚,色彩明麗,具有燕趙的雄渾畫風。原守明繼續努力,必將取得更璀璨的成就。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