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炒作風帶來三大弊病
中國藝術品市場炒作風帶來三大弊病
中國藝術品市場炒作風帶來三大弊病
對于2006年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遇冷”,經歷過2004年、2005年“高熱”的業內人五味雜陳,有炒家大呼“上當”,有買家遲疑觀望,人們更關心,在被稱為“調整年”的2007年,藝術品市場的走向又會如何?
專家的觀點是:藝術品市場只有直面炒作風氣帶來的三大弊病,才能降虛火、甩水分,在陣痛后邁進春天。
藝術品市場“超速行駛”
2003年前后突然“發力”的中國藝術品市場,其發展的“超速度”曾令業內驚喜,現在則被證明是非理性的。
2005年年末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藝術品收藏愛好者和投資者達7000萬人,年交易額近200億元。
然而,到2006年后,這種“超速度”的后遺癥逐漸顯現。根據一位買家的自述,他在2003年買入畫時價格約為5000元/尺,后兩年曾飆至2萬元/尺,2006年后又降到6000元/尺。回顧當年“一次拍賣一個價,原本幾千元的單價,一年內就漲了幾倍甚至十幾倍”的“好光景”,再面對如今說跌就跌、只要賣出就虧損的現狀,不由得叫苦不迭。
“如今價格往下走是正常的,因為這意味著調整,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規范起來。”浙江佳寶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汪驥表示,藝術市場正在穩步發展,暫時調整既能培養收藏者的鑒賞水平,也利于培養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調整后市場會往上走。
藝術品收藏隊伍魚龍混雜
藝術品有贗品,中國的收藏隊伍也有投資者與投機者并存的良莠不齊的現象。
在采訪中,無論是拍賣行負責人、畫廊經營者還是藝術家,都向記者強調這樣一個觀點:藝術品是一個特殊的文化產品,因此除了真偽外,還要懂得鑒賞其藝術價值。但現狀是很多人在審美情趣、鑒賞眼光方面不具備藝術品經營能力,只是把它當股票炒來賺錢。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真正需要盤整的是急功近利、一夜暴富的思想,藝術品投資者應該抱著長期投資的觀念。“在藝術品市場,投資和投機不一樣。關注的并不是一年、半年會產生多少效益。”杭州恒廬美術館執行館長席挺軍說,他第一次涉足藝術品市場是在2002年,幾年市場起伏,他最大的體會是“質量是硬道理”,好的作品只會升不會跌,即使現在,好的作品價格還是上升。
畫廊、拍賣行冷熱不均
在國外藝術品市場,畫廊與拍賣行各司其職,分管日常與少量精品的藝術品交易。而在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里,一級畫廊市場經營慘淡,二級拍賣市場卻如火如荼。
按照慣例,一級市場是藝術品的日常交易平臺,但國內的畫廊目前狀態普遍不景氣,除了結構失調、90%以上是當代畫廊外,一些畫廊在2006年后除了代銷幾張當代書畫家的作品,甚至一年到頭沒有成交。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拍賣業很紅火,尤其是小型拍賣,原本根本進不了拍賣行的作品大量涌現,這個市場不正常。”有關專家如是說。
一個健康的藝術品市場,離不開正常的一級市場。據介紹,畫廊的優勢包括:拍賣會上常見的是幾個收藏者競拍同一作品,成交價容易“虛高”,而畫廊是按照市場價來確定藝術品的價格,買家紅點一貼,不會有第二人出價;一家拍賣行一般每年只舉行兩次拍賣會,畫廊則隨時隨地待客。
國內的畫廊業為何發展不起來?專家認為,一是真偽問題解決不了,二是作品來源解決不了。為了打造藝術品一級市場讓它興旺起來,有百年歷史的“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日前開出了旗下的首家畫廊“一片云”。針對目前藝術品市場現狀,西泠印社“一片云”畫廊堅持三個原則:一是無論明清、近現代還是當代字畫,一定是精品;二是絕對不允許贗品出現,否則原價退回;三是凡重大作品,都經專家集體審定把關,不是一個人說了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