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清代石碑“字謎”揭開 官府發的“諭”
北京路清代石碑“字謎”揭開 官府發的“諭”
北京路清代石碑“字謎”揭開 官府發的“諭”
文物部門挖開石碑確認是官府發的“諭”
記者昨日獲悉,此前本報曾報道的北京南路同慶坊附近一塊埋在土里的半截石碑上的“字謎”終于被揭開,文物部門近日已挖開石碑并對碑刻拓片,也證實該石碑是清光緒年間由官府發的“諭”(即古代的下行文),內容主要是諭石樸石料兩行免抽牙捐。
據了解,日前因進行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需要,有關部門前往北京南路同慶坊挖開“奉憲免抽牙捐示諭”石碑并對碑刻拓片。文物部門把埋了半截的清光緒年間石碑挖掘開后,露出了整個石碑的字,原來只看見一半字的石碑文“謎底”終于被揭開。
專家查閱了《清實錄廣東史料》后介紹,光緒十一年的歷史背景是由于當時廣東是中法戰爭的前線,戰局緊張,正在備戰,因此加重了“牙捐”,后來因“軍務告進”,加上朝廷認為“牙捐于工作手藝原不抽收姑念該石樸石料兩行均係琢石貧民工作謀食從寬酌量概免抽收以示體恤”,所以下了“奉憲免抽牙捐示諭”,“奉憲”即奉朝廷公文,因水災賑濟,軍務告進,故在石樸石料兩行免抽牙捐。
而據一滿頭白發的老街坊回憶,因為當時的石樸石料兩行免抽牙捐,石商十分高興,又因是制作石的行業,而北京南路、八旗二馬路一帶都是石樸石料行,北京南路同慶坊附近有制作石的堪寧會館、石行會館等,故在同慶坊專門立一“奉憲免抽牙捐示諭”石碑。
■ 新聞背景
此前北京南路同慶坊附近在拆建時,在破瓦礫中發現了一塊埋了半截的清光緒年間石碑,上面的大字是題目:“奉憲免抽牙捐示諭”,這個石碑寬約51cm,露出地面長約53cm,因為半截埋藏在泥土里,所以每行字都只能看見一部分,成為一個小小的“謎”。廣州市文物專家黎顯衡專門前往北京南路同慶坊觀看了石碑后說,這個清光緒年間石碑是研究廣州近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實物,是研究各行業,特別是石行的重要文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