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安順儺雕藝術的“金字招牌”
擦亮安順儺雕藝術的“金字招牌”
擦亮安順儺雕藝術的“金字招牌”
時間:2007-06-13 08:41:00 來源:
名家
>擦亮安順儺雕藝術的“金字招牌”
 |
安順素來是屯堡人的聚居地,號稱“六拾里一屯,三拾里設一衛所”。聰明、勤勞的屯堡人至今依然保持著600多年前的生活習慣和獨有的文化。
近年來,雕刻藝人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學習吸收多種先進木雕元素,使如今的屯堡儺雕不再拘泥于早期周官派、西屯派、下苑派和舊州派四大門派的門戶之見,熔鑄了更豐富的內涵和更高超精湛的雕刻技藝
作為四大流派之一的劉官鄉,從事木雕制作已有600多年歷史,轄區內共有400余名手工木雕藝人。特別是木雕中獨具特色的儺雕創作在享有中國儺雕第一村的該鄉周官村得到了發揚光大,周官村現有378名藝人從事木雕創作。
劉官鄉周官村位于西秀區東部,是一個典型的屯堡歷史村寨,距安順城區52公里、平壩15公里、貴陽65公里。
9輛車和一條泥濘的路
從平壩縣城出發,經白云鎮,約莫30多分鐘就到達周官村。由于剛下過雨,一路泥濘,車子晃晃悠悠地,駕駛員張師傅告訴記者:“這條路只有我們9輛中巴車在跑客運,一下雨,路爛得很,從早上8點開始,半個小時左右發一班,下午5點半左右收班。”而這是到周官村最近最好走的路。
來到村里儺雕藝人周承鵬的家中,村委主任鄒清富就算了筆賬給記者聽:“村里現在只有200多個人天天在雕,一年每個人大約有萬把多的純利潤。但是很多錢完全是可以節省的。你比如,在村里雕,要從外面拉木料進來,因為路不好走,一車木料平均要300元車費。運出去,更貴,萬一運氣不好木雕碰損,還沒多少錢掙?!?
很多慕名前來訂購儺雕工藝品的省內外客商,對村里的木雕工藝品愛不釋手,然而在談到購買后的運輸問題時,相當一部分客商望而卻步。而要讓儺雕藝人們承擔高額的運輸費,這顯然也是大家不愿得到的結果。
屯堡文化被“異地移植”
周官村現有3個木雕廠,分別是“大明屯堡文化藝術雕刻廠”、“安順市西秀區屯堡儺藝雕刻廠”和“薈精木雕廠”?!八C精木雕廠”興建不到半年,是周祖余等外出打工歸來的5名手藝精湛的雕刻藝人自主創辦的。幾個藝人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在外面打工好多年了,北京圓明園、深圳世界之窗、沈陽魯美學院、大連圖書館、黃鶴樓和香港電視臺都有我們雕刻的作品。”
說到這里,藝人們欲言又止。老周接過話題,說道:“在外面打工每個月工資大約600元,但是自己雕刻一件作品上千上萬地被買走。令人氣憤的是,我們親手雕刻的作品在成都,被別人拿來冠上自己的名號,說是四川特產,并且還印制了很多宣傳畫冊對外發放。而我們周官現狀是各公司只做自己的,卻沒有一個統一對外供人瀏覽的網站和宣傳畫冊。”
據了解,安順本土屯堡文化被“異地移植”的事件并不少見。《千里走單騎》里,張藝謀就毫不猶豫地將安順地戲搬到了云南麗江。老周告訴記者,那只地戲隊的軍儺面具就出自周官村。
傳人是儺雕藝術發展的關鍵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儺雕藝術,西秀區教育局已經于2006年11月16日將安順“儺雕藝術”引進了劉官中學的美術課堂。周承鵬就是授課老師,老周拿出最近教授儺雕文化的備課筆記,告訴記者:“我從17歲開始雕,到今年已經有23個年頭了。老輩人就擅長雕獅子頭、儺面具和河口山王?,F在給娃娃們上儺雕課,希望可以把祖宗的東西一直傳下去。可是僅僅作為興趣班,每周上6節是遠遠不夠的。最多只能讓孩子們了解屯堡文化,了解我們過去的歷史?!?
1月17日,劉官鄉成立了儺雕協會。378名藝人,到會200多人。據了解,很多技藝精湛的雕刻藝人仍然在外地打工,他們掌握的技術有相當一部分與村里其他藝人是完全不同的。
據介紹,一名雕刻藝人,必須要經過嚴格、專業和長期的訓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拜師學藝”,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濃厚興趣和求新求變的創新精神。
安順儺雕產業離騰飛還有多遠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天,作為屯堡人寶貴文化遺產的雕刻藝術,代表著安順屯堡地方文化特色的周官村藝人的作品,已在社會上以民間傳統雕刻藝術——工藝品、文化旅游產品的形式散布全國和海外。儺雕藝術已經在國內外打響了名聲,可是如何擦亮安順儺雕這塊“金字招牌”,讓安順的儺雕產業實現真正的騰飛,從而使儺雕產業真正成為助推安順旅游、經濟發展的生力軍,要走的路還有多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