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臂才子口中妙筆揮就“中國無臂第一扇”
無臂才子口中妙筆揮就“中國無臂第一扇”
無臂才子口中妙筆揮就“中國無臂第一扇”
他,十歲時觸電截去雙臂;他用腳、用嘴苦練書法二十余年;他的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賽中獲獎,還被魯迅博物館等單位收藏;他先后被評為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院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紹興書法協理事、殘聯副主席……
他就是被譽為浙江省“四大殘疾才子”之一的丁京華。7日下午,記者慕名前往丁京華下榻的酒店采訪了這個用“嘴功”和“腳功”苦練書法,最終開創出一片蔚藍天空的無臂書法家。
不遠千里來海南“還愿”
聽說著名無臂書法家丁京華來到了海南,記者在第一時間趕到了他下榻的海南大酒店采訪。對于記者的到訪,丁京華沒有感到太多的驚訝。他告訴記者,這次到海南主要是來拜訪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文彰。
原來,在2005年5月,丁京華和周部長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相識。后來又相互通了幾次電話,丁京華被周部長的熱情和平易近人的精神所打動,這次就特地跟妹妹一起從紹興專程來海南看望周部長。
在下榻酒店房間內,記者親眼目睹了這個無臂才子用口和腳指頭夾起毛筆,一筆一畫投入書法世界,還畫出一把又一把的紙扇。只見他伸出右腳,從旁邊夾出了一把扇,把它攤在桌上,嘴里銜著筆,往硯臺上蘸了蘸,就在扇上題了兩句“自強不息,立志騰飛”。
據了解,丁京華的一絕是用嘴寫毛筆字,為了練就這一本領,丁京華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記者注意到,他的上下牙由于長期的咬筆運動,已呈“月牙”狀。
10歲時不幸失去了雙臂
1973年,丁京華出生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書法之鄉———浙江紹興。談起與書法的結緣,丁京華略為惆悵地對記者說,10歲那年,因變壓器觸電而他失去雙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能用嘴或腳代替雙手。剛失去雙手時,過去原本看似簡單的動作都變得困難了,就比如吃飯、洗澡、寫字、綁鞋帶等簡單的動作都完不成。
那個時侯,他傷心欲絕,一天要問媽媽幾十次:“媽媽,我沒有手怎么辦?媽媽,我沒有手怎么辦?”后來,在老師和媽媽的多次勸說下,他逐漸地樹立了生活的信心。他挺起胸膛,暗暗地想:“我一定要靠自己養活自己,不能成為家人的累贅。”于是,不向命運屈服的他在醫院堅持鍛煉用腳吃飯、穿衣,一次,不行;兩次,又不行;三次、四次……
堅持不懈練就“萬能腳”
躺在病床上的他一度十分消沉。他笑著對記者說:“同病房的病友見狀就約我一起去看電影,當時紹興正巧上映日本勵志片《典子》,典子先天沒手臂,但她克服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創造了美好的人生。典子對我的觸動很大。”他一遍又一遍地去看《典子》,電影院一天放幾場,他就看幾遍。
從電影中深受啟發的丁京華重新燃起了斗志。經過不懈地努力,原先笨拙的腳變靈巧了,成了“萬能”腳。丁京華平常吃飯,穿衣都能用腳來完成了。這一小小的成功,更加堅定了他做生活勇者的信心。于是丁京華突發奇想:我為何不能用嘴用腳練字呢?
20年用嘴寫就“第一扇”
他的這個想法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大家紛紛通過不同的方式對他進行鼓勵。從此,丁京華日復一日地練起字來,嘴巴磨出了血泡,和著血腥味,咽了下去;腳上磨出了一層層繭子,忍著酸痛。
他堅持著,永不放棄……
可能常人難已想象,僅僅初中畢業的丁京華,出于對書法的執著,每天風雨無阻地轉換兩趟班車趕到幾十里外著名的、有“書法圣地”之稱的紹興蘭亭臨摹書法。經過努力,丁京華取得了中國書法函授學院本科文憑。他在魯迅紀念館,每天用腳或嘴給客人在扇子上題詩寫字。冬去春來,寒來暑往,二十年過去了,丁京華終于成為了中國位數不多的無臂書法家,浙江省的“四大殘疾人才”之一。同時,他的題扇被各方人士譽為“中國無臂第一扇”。
妙筆在口中揮就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生活在腳下鋪開漫長但光明的艱辛。8日上午9點半,丁京華將會在海南師范大學“現身說法”,并現場嘴書題字,向人們展現自己自強不息的奮斗足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