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生 逸 氣 可 拏 云
書 生 逸 氣 可 拏 云
書 生 逸 氣 可 拏 云
時間:2007-06-09 16:18:00 來源:
名家
>書 生 逸 氣 可 拏 云
——從張濟海的“厚德載物”說開去
王儉廷
軍旅書法家張濟海在書壇的聲名日重,為人稱道。在連續拍賣獲譽之后,他的一幅“厚德載物”又在北京一次權威拍賣中以3.2萬元的價格落錘。于是,專門索求其四字者絡繹不絕。然而,他沒有把既有的成功當作固定的模式,更沒有敷衍應酬。一位商家欲以重金以百幅相求,張濟海的答復是,三、五幅尚可,百幅難為,因為每一次書寫都是自己“德、識、技”的全程展示,都是審美生命的盡情渲泄,“少則得,多則失”矣。
這使我聯想到另外一種現象,在當代書法名流(包括畫家)中,年初承接的書法任務到年底也無法完成,于是,夜以繼日,拼命書寫,結果累得形削骨瘦,鬧出一身病來。真有點得不償失,利令智昏。
書法,決不單純是筆情筆趣,更不應是牟取暴利的工具。書法作品,固然也是商品,但它首先是藝術品。書法體現的是以漢字為載體的中國文化精神;書法家所從事的是崇高的人文事業,而“人文事業就是一片著火的荊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著。”(丹麥 安徒生語)我想,只有風才能穿過荊棘,何況是一片“著火的荊棘”,如果見“利”忘“藝”,把自己當作寫字的工具,說不定哪一天會在這片“著火的荊棘”中自焚。這并不是危言聳聽。
對此,張濟海是清醒的,在物欲橫流之中,他懂得筆和墨的真正價值。每一個漢字,都是客觀的“自然”之“物”,若不日厚其德,焉能載此重物?數十年軍旅生活的嚴格歷練、淵博豐厚的文化學識、謙以待人的道德情操,以及不輟寒暑的筆墨生涯,使他的書法具備了寧靜沉厚、曠遠博大、睿智仁愛的人文情懷,具備了雄渾峻拔、剛柔相濟、嚴婉兼得的藝術風格。從其所書“厚德載物”四字可窺一斑。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正確、規范,而是一種創作,一種苦修。是篆、是隸、是漢簡、是楷、是行,也是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他自己的品牌。朋友們曾經戲稱其為書法家中的厚德載物“專業戶”,這并不過譽。他的“厚德載物”,直取漢隸,上溯金鼎石鼓,納行草之靈動,沉重如山,靈動如水,飄逸如云,熾烈如火,迅忽如風,耀目如閃電,威猛如霹靂,既大氣森然,又親切可愛。我曾多次現場親睹其書寫,那是在摯友談興正昂之后,那是在激情迸發之時,立即展紙濡墨,如風卷殘云般地一揮而就。那情景,可以想見逸少臨池之“興來得意無真草,滿紙云煙筆下生”,亦可想見蘇東坡所云“未從下手驚風雨,筆所未到氣已足”。應該說,這是一種境界。
是的,對于任何一位書法家來說,寫出一手好字并不困難,難的是一種境界。有胸襟、有修養、有學識,則境界全出;否則,你遍臨古帖,腕力超群,也不過是個運筆的勇夫,趨之則遠之,求之則失之。孔子曰:“道不遠人。”孟子曰:“道在邇而求諸遠。”有尼悟道詩云:“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蹈遍隴頭云,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張濟海注重人品之提升,胸次之澄明,對書藝的提高來說,其實是直取近路,故他能揮灑自如,握雨攜云,達到人書俱美的境界。
從來書品即人品,書生逸氣可拏云。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