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素抱樸,象妙理邃
見素抱樸,象妙理邃
見素抱樸,象妙理邃
時間:2007-06-09 16:21:00 來源:
名家
>見素抱樸,象妙理邃
——張濟海書法的哲學意蘊
圣 居
張濟海先生是蜚聲當今書壇的軍旅書法家。繼《張濟海書法作品集》兩種分別由中國圖書出版社和國際美術出版社出版后, 《榮寶齋特邀書畫家張濟海書法作品選》近期由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筆者有幸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張濟海先生的贈書。打開作品集,欣賞著這些書法精品,心情十分激動,既為張濟海先生精湛而純熟的書法藝術藝術而感到由衷的敬佩,也為作品中蘊含的深厚的哲學意蘊而感到震撼。欣賞作品時,你會強烈地感覺到,在張濟海先生那里,書法不再是一種文字的藝術抄寫活動,而是通過不同筆畫的藝術組合,來表達一個書法家家對博大深厚的中國文化、中國精神與中國哲學的深刻理解。《作品集》中的每一幅作品,那筆劃線條中的氣流,無不律動著傳統哲學的理念,無不閃耀著哲學思想的光輝。
張濟海書法的哲學意蘊首先表現在他的書法思想上。張濟海先生的書法思想,是在其深厚的哲學文化素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張濟海先生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講究文字書寫和有杰出藝術成就的國家。中國書法最能表現東方文明的獨特性和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以及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梢哉f,一部中國書法史也是一部社會發展史,同時也是一部哲學史。因此,十幾年來,張濟海先生為了提高自己書法藝術,下大氣力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主要研究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他先后研讀了《詩經》、《論語》、《莊子》、《列子》等古代典籍。其中,他特別推崇《老子》。為此,他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抱樸齋》。他認為,《老子》論述了天地萬事萬物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充滿了辯證法思想。他認為,與儒家的“入世”思想不同,《老子》主張的是“清靜無為”的“出世”思想。他說。對于《老子》的“無為”思想,應該進行辯證的理解,“清靜無為”是一種境界,并不是讓人脫離現實。特別在當代,一個書法家應該認清現實,并且要能夠超越現實,但絕對不能脫離現實。一個人要想在書法上有所造就,必須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之中,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張濟海特別推崇我國古代哲學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人合一”是書法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張濟海先生那里,“天”即自然和社會,書法的意義就在于按照自然美和社會美的規律,反映人的情感和思想。書法的生命存在與自然和社會之中,書法必須反映自然和社會。書法和自然、社會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唐代孫過庭書譜里說:“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郁,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則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誡誓,情拘志慘,所謂涉樂方笑,言哀已嘆。”這就是說,書法中體現著人的情感。后漢大書家蔡邕說:“凡欲結構字體,皆須象其一物,若鳥之形,若蟲食禾,若山若樹,縱橫有托,運用合度,方可謂書。”唐代韓愈在他的《送高閑上人序》里說:“張旭善草書,不治他技,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于心,必于草書焉發之。觀于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于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后世。”張旭的書法不但抒寫自己的情感,同時反映出或暗示著自然界的各種形象。張濟海認為,自然是有生命的,人也是有生命的,書法應該成為反映生命的藝術。要做到這一點,書法家就要通過抽象的點、線和筆畫去表現生命體,做到手中有筆,心中有象,讓文字的筆畫,流出萬象之美,流出人心之美,用文字的直感的形象去啟示人類的生活的內容和意義。
張濟海書法的哲學意蘊還表現在他的書法風格上。張濟海先生的書法風格,是和中國古代哲學的特點相統一的。中國古代哲學是多元化的。除了主流哲學儒家哲學外,還有道家、法家、墨家、名家、兵家、農家、陰陽家,還有佛家,張濟海先生對這諸多哲學理論多有涉獵,兼容博取,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也鑄就了自己的多元化的書法風格。張濟海先生正草篆隸行,五體皆備,且都功力深湛,造詣不凡。他在創作時追求“觸景生情,隨情賦形”的狀態,不框架外形結構,不厘定狀態細則,不囿限一格,不拘泥一體,意到筆隨,心筆相和,緣情幻化,隨機應變。行草《早發白帝城》,行云流水,輕盈飄逸;隸書《厚德載物》、《中國風》規范嚴整,樸拙淳厚;行書《云龍》的張闔有致,蒼勁奔放;草書《龍》、《虎》風神獨邁,豪縱灑脫;,《中庸》雄渾勁邁,剛勁有力;禪意作品《禪》、《無》、《道》、《空》、《玄》,靜穆安詳,雍容大度,面對作品就好像看到了如來佛的慈祥的面孔,彌勒佛的大度的笑容……另外,他其題寫的牌匾甚多,卻無一雷同。
張濟海書法的哲學意蘊也表現在他的書法技法上。張濟海先生的書法特點完全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辯證審美觀。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善于思辯的民族?!独献印分械霓q證觀點,《易經》中的陰陽觀點等是我國古代先哲對宇宙世界、自然萬物初步認識、其中滲透著人生哲理和天地玄機。這些樸素辯證法思想的產生對于整個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生活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書法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核心,則表現得尤為突出。書法藝術一旦由不自覺向自覺的去追求這門藝術的時候,辯證法思想便自然地成為其創作的審美導向。東漢蔡邕在《九勢》中開篇便明確的提出了“夫書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形勢出矣”。欣賞張濟海的書法,我們會強烈地感覺到他在用筆運鋒、謀篇布局中的哲學思維。他的作品中的每一個字在技法的“中側”、“藏露”、“疾澀”、“轉折”、“提按”、“行留”、“順逆”以及結字取勢方面,在筆畫形態的 “粗細”、“濃淡”、“枯濕”、“長短”、“曲直”、“斷連”方面,在字形結構的“收放”、“穿插”、“揖讓”、“大小”、“欹正”方面;在章法上的“枯濕濃淡”、“疏密虛實”、“欹正開合”方面;在節奏上的“輕重緩急”,“提按頓挫”方面,相互補充、相互生法、相互作用,無不體現著陰陽的對立統一。這種陰陽的辨證觀,是張濟海書法審美與創作的思想基礎,也是作品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奧妙所在。
另外,張濟海書法的哲學意蘊還表現在他的書法精神上。張濟海先生的書法精神,體現了中國古代哲學的進取理念。張濟海先生的名字取意于“直掛云帆濟滄?!?,表達“志存高遠”的博大胸懷。他特別欣賞《易經》中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他的書法作品和他的成長道路都體現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張濟海先生祖籍山東,幼嗜書藝,蓋得自庭訓,七歲隨父臨帖習字,聰穎早慧,少有才名。十五歲,因長于書畫音樂,被部隊特招。在軍人生涯中,他除了模范完成部隊交給的各項任務外,將書法奉為終生的藝術追求。從軍數十年,他遍讀哲學、美學和文學書籍,做到“讀萬卷書”;他不輟寒暑,翻山越嶺,遍訪名山古剎,哨卡鄉鎮,或拓碑摹帖,或作詩題字,可謂“走萬里路”;他臨池學書,手不釋筆,不存半分捷徑之念,做到了“筆破萬頁紙”。他曾先后踏進天津茂林書法學院、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河南書法研修院深造,并有緣受到啟功、歐陽中石、王遐舉、沈延毅、李鐸、張海、馮志福、劉順等名家的指教點撥。他下苦功手摹心研,夯實基礎,從唐楷入手,上溯魏晉碑帖,下及兩宋行草,對古今書法的縱橫統覺中,兼容博取,整合把握,法中求變,變中求化。在多緯度文化的匯合交叉中,注重自身的文化積累和精神構建,以通舊為基礎,出新為目標,日積月累,日漸超拔。秉賦中的靈動脫俗、古文化的熏染浸潤與齊魯大地的狂放豪情,渾然天成,融于筆尖,便形成了他用筆逆入澀出、質感豐厚,用墨酣暢淋漓、燥潤相間,結字聚散離合,揮灑自如這一獨具魅力的個人藝術風格
幾十年堅忍不拔地對書法藝術的執著追求,使張濟海的書法藝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他先后百余次參加國際、國內書畫比賽和展覽并獲獎。其中曾獲“皆新杯”中國書畫家作品大獎賽終身成就獎、首屆中國文藝“金爵獎”書畫最佳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國際書畫交流大展賽”金獎、第一屆“洛陽杯”中韓書畫家作品大獎賽金獎等30余次大獎,并赴多國展覽。他被文化部及其他有關機構授予“中國杰出人民藝術家”;“當代中國書畫收藏實力派書畫家”、“德藝雙馨書畫家”、“中華書畫藝術精英”、“中華杰出藝術家”等榮譽稱號。其業績和作品被《世界當代著名書畫家真跡博覽大典》、《中國書法選集》、《世界名人錄》等20余部大型典籍收錄。作品被日本、韓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外國朋友收藏?!稄垵ㄗ髌芳返某霭妫瑯酥局鴱垵O壬臅ㄋ囆g又邁上了一個新的平臺。近聞他主動辭去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科研部領導職務,專意書法,這充分顯示了他高風亮節、淡薄名利的思想境界。我們祝愿他在對書法的追求上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