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走龍蛇三萬里 硯海泛舟四十秋
筆走龍蛇三萬里 硯海泛舟四十秋
筆走龍蛇三萬里 硯海泛舟四十秋
時間:2007-06-09 16:24:00 來源:
名家
>筆走龍蛇三萬里 硯海泛舟四十秋
——評張濟海的書法藝術
孟常信
書法是中華民族的國粹。書法和寫字是兩個概念。書法是在寫字里面滲入文化內涵,道德修養,感情流露,線條變化的藝術。會寫字的人多,真正懂書法的人少,在書法上有所作為的更少。
我有幸認識一位卓有見地,卓有成就的書法家,他就是張濟海先生。對張先生的了解始于一九九七年,我們的名字和書法作品同時被收入一本書法典籍內,知道他是個軍人書法家。認識張濟海先生是在二零零五年的中秋節一次書法筆會上,中等身材,胖瘦適中,很隨和,是陸軍指揮學院里一位教授,大校軍銜,當場揮毫,很從容,很鎮定,字寫得很好。給我的印象是樸實而精干,位高而隨和,沒有一點架子,很平易近人。由于不太熟悉,不敢貿然求字。
逐漸的接觸,印象漸漸加深。在今年春天有幸觀看了張先生的書展,飽了眼福。在開幕式上,到場的有八個將軍,幾十個大校及諸多河北省的書法名家、畫家以及參觀群眾五百余人,真是盛況空前,參觀者絡繹不絕。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范碩先生做了講話,對于張先生的書法作品給予高度評價。
一進大廳是張先生的丈二大字“龍”,氣勢恢宏,渾厚、樸拙,用筆灑脫,有吞云吐霧之勢,方、圓兼用,八面出鋒,使你不得不駐足觀望,不得不贊嘆叫絕。
他寫的篆書條幅,端莊、凝練,古樸而不呆板,如“新周唯二相,左武有十人”,非常蒼勁,字體是大篆,用筆枯澀變化又有飛白,給你一種越看越愿看,越看越有味的感覺。
在字形上,從丈二大字到蠅頭小楷,無不涉獵;從碑到帖,應有盡有。縱觀眾家之書,有的擅長大字,有的精于小楷,而張先生兼之。
在書體上,有的擅長行草,有的擅長楷隸,有的精于篆書,而先生皆精,真、草、隸、篆、行都造詣很深。
“梅骨正氣”正象古人云“字如其人”,如果沒有軍人的錚錚鐵骨,沒有浩然正氣,哪能有這樣擲地有聲,力透紙背的大字,如枯藤繞樹,似山峰突兀,威武傲骨正氣躍然紙上,激勵你匡正祛邪,積極向上。
“厚德載物”大氣磅礴,隸書為主融入篆意,使其更加厚樸,更加寬大,但畢竟是隸書,增加了靈動,厚樸與靈動的統一,給人一種寬厚能容的大氣感覺,一種美的享受。
張先生臨摹的“蘭亭”更是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如行云流水,妙趣橫生,簡直達到亂真的地步。
作品令你眼花繚亂,各種字體無不精到,大字、小字無不美哉,使人注目瀏覽,樂而忘返,簡直是一頓豐盛的午餐。
先生出生在山東,具有山東人的樸實;學習生活在東北,凝聚了東北人的豪氣;工作在河北,有燕趙的慷慨,地靈造就了人杰,人杰地更靈。歷代書法名家哪一個不是浩然正氣?王羲之當過右將軍,人稱“王右軍”,一身豪爽正氣,擅交朋友,才有了蘭亭聚會。顏真卿、魯國公、討安盟主,大義凜然,跟狂草大師張旭學習書法,創了氣勢渾厚的“顏體”;“心正筆則正”的柳公權在前人的基礎上創了“柳體”;岳飛的《滿江紅》更是放蕩不羈,揮灑自如,氣貫長虹;明末清初的傅山更是注重人品,提出了“四寧”“四勿”;剛剛謝世的啟功,人品與字達到完美的統一。如果一個人人品不端也可能寫出秀麗的字,但絕不可能寫出大氣剛正、質美的字,而張先生品質的內涵及書法線條形成了完美的統一,這就是先生所提倡的“德”,先生認為“以德為本,人無德則品不高”,“德”是做人的標準,沒有“德”那什么都不要談,哪里還有什么藝術?
啟功先生說:“搏(博)導,搏(博)導,一搏就倒”“我不會寫字”,虛懷若谷的高尚情操感動著人們,張先生也有這樣的品質。先生是碩士研究生導師,但從不以導師自居,也不象一些人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先生對求字者,有求必應,尤其是慈善機構、單位,旅游地的寺廟、道觀,題字很多,對支持貧困少年失學的“春蕾”行動給以幫助,捐獻愛心,但先生從不宣揚。他認為資助社會,扶貧濟困是中國人的傳統,是義務和責任,不必張揚,這種高尚的精神內涵滋養了他的書法藝術。
張先生很注重“識”,“識”是見識,學識,文化積淀。這從先生的書法可以看出來。從甲骨到現今書法他都有研究,大篆婉通,隸書精密,行書飄逸,草書舒展,楷書嚴謹,一絲不茍。先生學識淵博,將碑與帖的優點學習與繼承,尤其把臨“蘭亭”作為必修課,學習行草書必須從篆隸入手,先生就是沿襲了一條這樣的道路。幾十年的拼搏與積累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內涵。先生不是閉門造車,而是學傳統、學創新、學古人、學今人,在家父的啟蒙教育下奠定了堅實的書法基礎,又在天津茂林書法學院、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和河南書法研修生院進修,受書法名家啟功、歐陽中石、王遐舉、李鐸、張海、馮志福先生指教,得到了進一步升華,這就是先生學者風度的見地及形成,沒有文學“識”的修養,充其量只是個寫字匠,書法達不到藝術的境界,只有“識”的積淀,才能寫出跳動著的、富有生命力的美的藝術作品。
先生注重“德、識、技”的第三方面是技能。技能是苦練出來的。如果只會說充其量算個理論家,還談不上書法家。在“德識”的基礎上通過線條表現出來,線條本身就有用筆的變化,黑白布局,章法落款,落筆、行筆、收筆、捻轉、提按、頓挫、逆折等等,一處不到則露破綻,駕馭毛筆的能力非一日之功,是長時間磨練而成的。先生一個精辟的觀點是按筆易,提筆難,這是我們愛好書法的常見弊病啊,把寫字變成了抹字,毛筆在呻吟啊,減少了毛筆的壽命。
書法第一講流派,第二講意、氣、韻、味。先生的行書,二王及米南宮的韻味十足,又有自己的風格。楷書魏顏兼之,雄渾而具清秀,透著軍旅書法家的氣質,這可能與先生的職業有關吧。有學者的風度,寬而不狂,新而不怪,學古而不泥,這與先生教學的嚴謹態度是分不開的。在繼承傳統和創新上先生有個人的看法,繼承和創新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沒有繼承,是無根的創新,是無根之木,是無水之源,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是絕對不可拋棄的,誰超過二王?誰超過“顏、柳、歐、趙”?只有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前提下有創意、有發展,否則是紙上談兵,是信手涂鴉。
先生講因物、因字、因時而生情,因情而附形,因此有各種書體出現,正象歌曲一樣,進行曲需要雄壯,抒情歌曲需要婉轉動聽等等,這在先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如“鐵甲雄風”就用渾厚的書風;“寶墨舊亭藏北海,詩碑新軸訪西涯”就用文雅莊重、秀美的書體;“豐年飛瑞雪,盛世慶新春”就用活潑向上、秀麗飄逸的風格;“文德”就用疏朗的風格等等,這就是以景生情,情景交融,自然天成,把你帶到一個藝術境界。
先生注重書法的氣。我們通常講書法的“氣韻貫通”“一氣呵成”,氣連等,只是講形勢的連貫,布局的銜接。但先生的氣除上述外,還包括人品氣質和內涵,對書法感悟的悟性,及精神振奮的靈感,聽起來虛無,實際上存在,正象佛家講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樣,中醫的“經絡”,西醫認為是不存在的、虛無的,但它確確實實存在,這種氣達到,就可以寫出精品,否則不然。這種氣只有高深的文化修養,很好的悟性,及對事物的靈感才會產生共鳴,通過筆法技能的表現,才能達到完美。
先生也有七情六欲。書法藝術自然流露出來先生的情感,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氣韻貫通,俯仰變化,靜中求動,錯落起伏,濃淡枯澀自然天成,沒有做作。使人看后痛快淋漓,細細品來,余味無窮。
“新石家莊”清新秀麗而骨力內含,“佛”“禪”大膽變化,給你留下一個禪悟的空間,使之得到啟迪,得到頓悟,有超凡脫俗的感覺。中國幾千年不單單是儒道文化,也有禪文化,這就是張先生儒道佛文化在書法藝術中的體現。
學無止境,藝無止境,藝術的海洋浩瀚無邊。人們在藝術的道路上跨過一座座山峰。張先生也有自己的追求,努力使自己形成多種風格書體的書法家,正象川劇的變臉一樣,不能老是一個面孔,這是很難做到的,就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我相信先生經過不懈地努力一定能做到。我衷心地祝愿先生在書法藝術的殿堂里發揚光大,我堅信先生會摘取書法藝術高境界的明珠。
張先生硯海泛舟四十多個春秋,孜孜以求,因此多部大典都有先生的簡介,先生的墨寶遍及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筆走龍蛇八萬里,東南亞及歐美都有收藏。先生的書法作品遠播海外,但先生非常謙虛,從不自吹自擂。對年長的書法家尊為師長,對年齡相當者也很尊重,對求教者更是肯定優點,指出不足,以朋友相待,真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先生的高尚品質,人格魅力影響著周圍人,感染著他的學生,把愛奉獻給社會。明天的張濟海先生會更成功,他的書法藝術會更輝煌。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