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影響老唱片價格
誰在影響老唱片價格
誰在影響老唱片價格
近段時期,在唱片收藏方面,隨著宣傳力度不斷加大,市場規模、收藏人數都有較大的發展,價格較之幾年前有了相當的漲幅。尤其是一些反映重要歷史事件的老唱片更是備受追捧,價格不菲。但是如何判斷老唱片的價格卻成為困擾收藏者的一大難題。筆者認為,判斷老唱片的價格應該從時代、題材、存世量等方面入手。
唱片,舊稱“洋戲片子”,不論在民國時期還是新中國時期,凡能夠將其技藝灌錄上唱片的人物,都是在其相關的藝術領域取得相當的成就,具有突出藝術造詣的杰出人物。他們創造的藝術形式當屬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市場理應給予這些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一個合理的價值定位。只有具備一定的市場價格,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并且參與進來,從而達到使大眾對藝術品熱愛追崇的目地。
老唱片的收藏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唱片的收藏就是各種歷史聲音的收藏,即各個歷史時期的聲音,如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躍進、“文革”及改革開放等時期,也包括各個著名人物的聲音,如政治家、藝術家、歷史人物、風云人物的講演、講話、發言稿以及各類樂器(曲),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內容豐富多彩。唱片首開聲音收藏的先河,一改傳統收藏品只能靠眼睛去欣賞、解讀的模式,不但有精美的包裝(片套)可供解讀欣賞,更能從聲音去聆聽欣賞歷史文化的遺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是其他收藏品望塵莫及的。
其次,據筆者多年在古舊收藏市場的觀察,發現文字資料、古舊書籍存世量較多,在市場上能經常見到,也有一定的挑選余地,唱片就不一樣了。尤其是早期老唱片更是難覓其蹤。由于當時技術原因生產能力所限,成本高、產量低,生產數量非常少,并且在當時唱片屬于一般百姓享受不了的奢侈消遣品。筆者曾聽人說過老北京買一張“洋戲片”需要一個大洋,那可是一袋加拿大面粉的價格,可見其價格之高。據中唱公司資料顯示,從1949年新中國誕生到1989年的40年間,中國唱片公司共出版發行78轉粗紋唱片8019個片號,共8613.93萬張,密紋唱片3607個片號4784.17萬張,平均到每個片號生產量僅有萬余張,遠遠低于書籍的發行數量,再經過幾十年的自然人為損耗,所剩無幾。顯然存世量越少的唱片價格也就越高。
最后,從唱片與文獻書籍資料對比中可以看出,唱片對一些歷史事件有著更加完整、直觀的、多方位的史料信息含量。如“文革”時期的一些講話、著作、社論、語錄歌曲、樣板戲等等都已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據說“文革”期間的各種紅寶書發行了數十億冊之多,毛主席語錄歌曲唱片又有幾何?答案是非常明顯的。另外,每一張33轉密紋唱片封套袋更是一張充滿了時代氣息的宣傳畫,尤其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封套,非常稀少,存量遠遠少于唱片。一張封面完好、品相上乘的唱片相當珍貴,價格自然不菲。
幾年前曾有過這樣的報道,在西安某市場上,周恩來等人的講話唱片8張要價2萬元。筆者以為像這種唱片,2萬元并不為過。再比如,1978年出版的《周恩來講話錄音》唱片目前網上要價三四百元一張,當時國家統一定價僅僅1.5元。一張周璇的老唱片也要數百元,漲幅在100倍以上,雖然這不是成交價,卻能表明一種市場趨向。所以,唱片中出現黑馬的可能性相當大。總之,一個尚未被前人涉足過的全新收藏領域開始向人們展現出無限的魅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