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6年香港拍賣市場竹雕筆筒行情走勢觀察
2001-2006年香港拍賣市場竹雕筆筒行情走勢觀察
2001-2006年香港拍賣市場竹雕筆筒行情走勢觀察
時間:2007-06-05 09:51:00 來源:
資訊
>2001-2006年香港拍賣市場竹雕筆筒行情走勢觀察
 |
一、筆筒
筆筒乃文房小器,一向頗得文人雅士的青睞。其前身是早在唐代就大量使用的筆船、筆床和筆擱。明代以后,筆筒開始大量興起,至今盛而不衰。文人雅士總喜在畫案、書桌上擺放筆筒。其精巧古樸,一直為藏家所鐘愛。
二、筆筒的分類
目前在拍賣市場上最為常見的一些類別是:瓷制筆筒、木制筆筒、竹制筆筒、玉制筆筒、石制筆筒、漆制筆筒、象牙筆筒、水晶筆筒和其他運用特殊材質制作的筆筒。
據統計,香港佳士得2001年-2006年共有108件筆筒上拍;2001-2006年香港蘇富比共有80件筆筒上拍。這兩家拍賣公司共計有185件筆筒上拍,按照上述的對筆筒類別的劃分,這185件筆筒中瓷制筆筒有43件,占的百分比為23%。木制筆筒26件,占的百分比為14%。竹制筆筒91件,占的百分比49%。從以上的統計可以看出,目前拍賣市場上竹刻筆筒在上拍數量上遠多于其他材質的筆筒。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其行情來觀察筆筒行情走勢的變化。
談起竹制筆筒,首先要從竹刻談起,竹刻歷史悠久,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目前現知較早的實物是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彩漆竹勺。該勺柄以龍紋及辮索為紋飾,并用浮雕、透雕兩種技法。年代久遠而制作精良,是一件珍貴的竹刻。而竹刻發展成一門專門的藝術則是在明中期以后。一開始只是少數藝術家致力于竹刻的創作,其技藝的傳播方式或者是父子相傳,或者是師徒授受,或者是私自效仿,習知者眾,遂成為專業。
竹刻(雕)能夠成為一門專門的藝術,還主要因為中國人對竹有特殊愛好;竹子的用途廣泛,可作編織與雕刻用途。竹的形態優美,其中空多節的特性被視為君子不屈不撓、具有氣節的象征。明、清兩代,專業竹雕者及喜愛竹刻的文士與日俱增,出現了眾多文人、書畫家參與從事竹、木、牙、角制品創作的新局面,使本來講究技巧的工藝制品趨向追求書法繪畫效果,從而提高了其藝術品位。在對香港佳士得和蘇富比兩家公司2001-2006年上拍過的筆筒統計時,最為常見的題材就是竹雕《竹林七賢圖》 《高士賞游圖》等。
其次,與其他材質的雕刻材料比較起來,竹材更易獲得,而不像其他如犀角、名貴木材、象牙那樣稀缺,所以目前拍賣市場上竹刻(雕)筆筒的數量上占據大宗。
再次,竹材雖然比較易得,但是竹刻(雕)家們發揮才智,運用、創造多種技法,博取各種題材,與犀角、牙雕、紫檀等刻件,一爭短長。
三、影響竹雕筆筒價格高低的因素
從價格角度來講,主要有幾個方面的因素取決于其材質的優劣、工藝的精絕、造型的獨特、存世數量、供求變化等因素,尤其是那些有名家(包括官款)款識的,或是名家所(定制)珍藏的筆筒價格就會更高。
1. 材料的優劣
自然界中竹生長的范圍很廣,品種繁多,常見的有毛竹、棕竹、斑竹和方竹等。毛竹亦被稱筒竹,枝干較粗,其圓筒狀的形體易雕刻成筆筒、臂擱等文房用具。斑竹也叫湘妃竹,主要產于江浙和兩湖地區,形體修長,表面有紅褐色斑點,傳說是由湘妃的淚水所化,斑竹通常被用作扇骨、手杖或其他生活用具。棕竹,顏色較深,纖維粗壯分明,形成了不同的條紋,韌性很強,劈成片狀后,多用來拼貼成盒、匣之屬。方竹,體細長呈方柱形,產于江浙地區,極其罕見。所以目前市場上筆筒的竹料以毛竹為最。
2.工藝的精絕
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推出的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該筆筒最終以1140.5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件筆筒用花梨木作為筆筒的邊緣及底部,這種木邊和底的方法開始時只用于香筒,以及其他不需要堅實底部的器皿,后來才逐漸應用到筆筒的制作上。一只筆筒能夠拍出千萬元,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也帶動了同類市場的行情。美國西雅圖美術館藏有一件類似的顧玨制作的筆筒(見《中國竹刻藝術》上冊 圖版19)。顧玨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竹刻名家,字宗玉,江蘇嘉定人,刻畫精深,細如毫發,一器必經一兩載始成。因此,其制作的筆筒頗受藏家的青睞。隨著制作的發展其他技法如高浮雕、淺浮雕、透雕都逐漸應用到筆筒的創制當中。
3.造型的獨特
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濮仲謙款的《竹雕松樹形小壺》,就是直接利用了天然的盤連的竹根雕成松樹形,以松樹干為主體,松枝盤曲成柄,壺蓋雕成了葉形,疊壓錯落,與主干相連,柄下隱刻陰文“仲謙”楷書款。雖然這件作品并沒有在拍賣市場出現,但一樣是價值連城。
4.名家名品
明清兩代竹刻名家的作品是市場上藏家青睞的對象,清代金元玨曾著《竹人錄》,在這本著作中他認為,“雕竹有二派,一始于金陵的竹刻家金陵的濮仲謙(澄),一始于嘉定的朱松鄰(鶴)。這兩個人除了竹刻以外還兼善其他材質的雕刻如犀角雕、象牙雕等。明代竹刻名家除了前面提到的兩位“開派”人物之外,“嘉定派”的創始人朱松鄰、其子朱纓(字清父、號小松)、其孫朱稚征(號三松)都是“嘉定派”刻竹高手。還有沈大生、秦一爵等名家。可是他們的傳世作品極少。張希黃運用“留青”之法,開辟了一代刻竹新風。清代刻竹名家有吳之封錫爵、王易、周芷巖等名家。清代康熙早期,竹雕名家仍有許多,但是到乾隆時期,真正參與竹雕筆筒制作的文人減少,此時所制的竹雕筆筒多露匠氣。文人的參與直接促使了筆筒藝術價值的提高,這類筆筒的市場價位相對一般藝人的作品要高出許多。對于竹雕作品來說,名家制作已成為判定其價位的一個要素,往往由于器物上的名人款而使其自身價位迅速攀升。
除了以上幾個因素,供應與需求也是決定竹雕拍品價格的比較重要的因素,通過2001-2006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專場中推出的竹雕筆筒的上拍數與成交數的數據,可以直觀地觀察出竹雕筆筒的市場認可度的變化。2001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20件,成交7件,成交率35%,2002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4件筆筒,成交1件,成交率25%,雖然從上拍數量上看,筆筒數量減少了很多,但是單體價格卻突破百萬元。2002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清康熙《竹雕留青山水人物圖筆筒》 以159.4萬元成交(150.4萬港幣),這也預示筆筒市場價格存在潛力。2003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竹雕筆筒2件,1件成交,成交率50%,2004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筆筒13件,6件成交,成交率46%,2005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筆筒36件,23件成交,成交率64%,2006年香港佳士得、蘇富比兩家拍賣公司共計上拍筆筒16件,9件成交,成交率56%。2005年竹雕筆筒行情有所展開,尤其是香港佳士得上拍數量突然增加,竹雕筆筒單件價格開始攀升,甚至價格開始突破千萬元大關。2005年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清康熙《竹高浮雕山水人物圖》筆筒以1140萬元創下目前拍賣市場上筆筒類拍品第二高價。2005蘇富比“臻美珍瓷—亞洲私人家族匱藏專拍”中,一件清雍正《仿木紋釉墨彩山水高士訪游圖》筆筒以2209萬元成交,創下目前拍賣市場中筆筒成交價格新高!這只筆筒里外繪仿木紋兼通體施墨彩,底下“大清雍正年制”款的同類筆筒,現所知的只有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
四、竹刻藏家
香港市場中比較著名的竹刻收藏家有葉義醫生,葉義祖籍廣東省惠陽縣,嶺南望族,世居香港。父親為香港名醫葉錦華。葉義自幼聰穎,早年在香港大學和上海醫學院攻讀醫科。畢業后任軍醫,在抗日戰爭中為國效力。抗戰勝利后繼往英國深造。1950年回香港行醫濟世。他醫術精湛,以醫術醫德聞名香港。葉義曾是香港著名收藏家組織“敏求精舍”的第20屆主席(1980-1981),亦是1974年成立的香港東方陶瓷學會的創會會員之一,并在1979-1981年間,任該會會長。同時出任香港兩個最有名望的收藏家組織領導人,足見他當時在香港文物界的聲望。葉義先生于1984年辭世,后人遵其遺愿,將其珍藏之81件稀世犀角雕刻贈予北京故宮,7幅廣東名家繪畫捐予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29件中國外銷瓷和東南亞瓷器捐予臺北故宮博物院。他去世前留下遺囑,將其收藏品中的200件中國竹刻精品捐給香港藝術博物館。1978年,他的竹刻收藏已甲于海外,和香港藝術館館長譚志成先生合作,舉辦了一個大型的竹刻展覽。總數有211件,他們又合著了《中國竹刻藝術》上下兩冊,先后出版。上冊為展覽目錄,前有《引言》,此后用彩版影印每一件展品,并標明了時代、尺寸、款識、藏者、備注等項,比較完整地記錄了一批傳世之物。下冊包括了《竹人姓名字號索引》 《竹人傳略》 《文獻記載明代以前的竹器》 《文獻記載明代以后已知者的竹器》 《文獻記載明代以后未知者的竹器》 《竹刻選例》 《參考書目》等七項。是一本圖文并茂、十分難得的竹刻研究工具書。
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在《葉義先生與竹刻》一文中稱道:“截至目前,不論是竹刻展覽還是竹刻專著,尚未見有達到以上規模的”,贊揚葉義對“提倡竹刻藝術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通過對香港拍賣市場上竹雕筆筒價格的整理,可以看出目前在拍賣市場中,筆筒上拍數量有限,整體價格還處于很低的水平。目前看也沒有走出獨立的行情。而其中最值得投資人留意的是竹雕筆筒,它們占據成交的大宗,流通性大,大多采用了高超的制作技巧,而且保存方便,更適合藏家的把玩。未來看,中檔拍品在價格上極具發展潛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