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玉
悟玉
悟玉
在眾多的收藏品門類中,筆者最愛玉器。記得許多年前,一個朋友想加入收藏大軍,向我詢問收藏門類。我脫口而出:“玉器!”朋友笑道:“你是玩玉的,當然推薦玉器,你要是養蟈蟈的,還勸我玩葫蘆呢!”筆者鉆研玉器多年,且愛玉成癡,理由有三。
首先,玉文化貫穿于中華民族文明史,歷史最為悠久。我國先民對玉器的偏好始于遠古。玉器的產生,最初源于原始人類的生產實踐,在此基礎上,又逐漸賦予玉器以原始宗教含義,使其成為原始巫術中的法器。大約50萬年前,一群原始人于密林深處圍獵,以石獵物,分食之。眾人用打磨的石器斷筋剁肉。“打”,即原始石器的開料法,以銳石順石紋劈開。“磨”,即以水和硬度高于手中礫石的巖面磨刃(巖面后被解玉砂代替)。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提高,所用石器中通透瑩潤、硬度較高的玉石,被刻上紋飾,符號、打孔系于腰間,并賦予它們神秘的原始宗教意義,最終發展成為中國玉文化。
第二,收藏古玉的保值率遠高于其他古玩門類。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黃金處于保值狀態,增值或貶值的幅度都不大。而狹義的玉即新疆和田玉,由于可采資源日漸枯竭,價位呈現逐年上漲態勢。眾所周知,新疆和田玉從戰國開采時起,一直是諸多玉材中的上品,從古至今為人推崇。古玉入土無論多少年,出土后經人緩盤、佩帶與把玩,多年后都能恢復其本來面目,只要整器無斷殘,任何綹裂都能盤玩無痕,潤潔如初。古人更是賦予玉以靈性美德。用玉以比喻君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人們評玉優劣的標準是:表里如一者為上品,做人也是一樣,要璞玉渾金。
第三,對藏友來說,一般的老藏品一旦打眼,就會遭受經濟損失。然而如果收藏新疆和田玉,即使是現代工藝品,只要玉材好,做工精細,其價值也不低于同類別普通材質的古玉,仍具有保值和增值潛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