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場吞900年摩崖石刻 朝陽“石匠山”面臨毀滅
石場吞900年摩崖石刻 朝陽“石匠山”面臨毀滅
石場吞900年摩崖石刻 朝陽“石匠山”面臨毀滅
時間:2007-06-04 08:56:00 來源:華商晨報
收藏
>石場吞900年摩崖石刻 朝陽“石匠山”面臨毀滅
朝陽市南雙廟鄉“石匠山”刻有遼代年號等神秘石刻目前因采石面臨毀滅
亂石掩映神秘摩崖石刻
5月30日,在考古人士孫唯舜先生的引領下,記者來到朝陽市南雙廟鄉梨樹溝村境內,找到當地人口中的“石匠山”。此時,該山已成為采石場。
站在山腳下望去,大山到處都是被采挖的大石坑,山坡上、山溝沿兒,堆滿了許多廢棄的石料。
沿著蜿蜒崎嶇的山路,記者來到半山腰,一塊表面平整光滑的直立石崖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崖面上刻著一幅幅單線條的摩崖石刻,但分布散亂,以鳥獸形象居多。
其中最大的一幅摩崖石刻是坐在蓮臺上的佛像,高1米余,比例適中,慈眉善目,神情莊嚴;佛像一側,刻著一條飛騰的龍,鱗片清晰,四爪張揚,龍須飄逸,半張著露出長牙的龍嘴似乎發著吼叫。
佛像東側及下方,還有數十幅摩崖石刻:奔跑的駿馬、跳躍的豹子、回首眺望的梅花鹿、穿戴類似官袍官帽的人物、習武對打的壯漢,形象靈動逼真,顯示出雕刻者獨具匠心的工藝水平。
神秘摩崖石刻已歷900年
朝陽市作家李學英所著《筆走龍源》一書中,記述這里的摩崖石刻已“經歷了900多年”。文中還說“人們從遼代或者再往前延伸,就在此采集石頭了”,而當時的這塊陡立的石壁“高10米,長45米”。
但此時的石崖只有10余米長,4米高,它的東端已被碎石掩埋,清理碎石的一角后,露出了3個可能是石匠的名字:宮玉佩、趙連岐、魏國仁。時間是“民國十七年”。此外,石壁上還刻有“乾統”(屬遼代)等年號。
當日,記者采訪了當地一名張姓的采石匠。據他介紹,該山究竟從什么年代開始采石的,誰都說不清,但崖壁上的畫,就應該是歷朝歷代的石匠們刻的。
摩崖石刻正面臨盡毀境地
“這些石刻很可能是歷代石匠刻畫積累形成的,年代至少在900多年前。”孫唯舜先生分析,石刻圖案,可以反映出當時這里的人們,已經信奉佛教,而且這里的動物種類應該比較豐富,比如豹子、梅花鹿等。
根據崖壁上的雙人對打刻像、一幅配有馬鞍子、馬籠頭的馬刻像,說明當時人們不僅以馬代步、騎射狩獵,而且尚武。
另外,這些石匠們之所以在石崖上刻畫,或者是他們在辛勤勞作之余,想把當時的生活環境,通過石刻記錄下來;或者是休閑之中展示各自的石刻手藝,留作紀念。
眼下,這些石刻正面臨徹底被毀的境地,它們究竟有多少年的歷史?是否具有保存價值?還有待于相關部門考證。
何為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有學者認為,摩崖石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摩崖石刻是指人們在天然的石壁上摩刻的所有內容,包括各類文字石刻、石刻造像,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刻巖畫也可歸入摩崖石刻;狹義的摩崖石刻則專指文字石刻,即利用天然的石壁刻文記事。
最著名的摩崖石刻有泰山摩崖石刻、廣東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等。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