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中行——記馬孟杰
墨中行——記馬孟杰
墨中行——記馬孟杰
中國榮寶出版集團等近年來為馬孟杰舉辦書法巡回展,他的詩詞書法作品在江蘇、四川、福建、河北等地產生了很大影響。之后,在杭州西湖美術館又展出了他的近二百件既具傳統功力又風格獨顯的詩詞書法作品,廣受好評。
馬孟杰以精湛的書藝和嫻熟的古聯語,被選為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常委。在首屆中楹會書藝委全國聯墨大賽中,他出任副秘書長、策劃和評委。
馬孟杰的書作被行家賞識,成為收藏珍品,并為《中國文化報》等多家報刊以專版刊介。他書寫的兩首唐詩:李白的《將進酒》、杜甫的《望岳》被中南海收藏。狗年春節,央視《今日關注》欄目邀其講授楹聯,他書春以祝:金雞唱曉紫光照;玉犬旺財鴻運來。
日前,《馬孟杰詩詞書法集》已由榮寶集團編輯完成,即將出版。作為詩人、書法家、楹聯名手的他,越來越受到各界人士的注目。
墨香伴隨他成長
馬孟杰生性豪爽,廣交朋友。最為朋友們嘆服的是他驚人的記憶力,從先秦的《詩經》至唐詩、宋詞、元曲,只要有人提起一句,馬孟杰就能夠滔滔不絕地接續下去,而且對作者姓名背景如數家珍。其實,這是四十多年孜孜不倦,汲汲以求的文化累積,生長在中醫世家的馬孟杰四歲時就開始浸染在一個詩書氛圍中,又跟隨著懸壺濟世的祖父學習書法,可以說他是聞著墨香長大的。“文革”后,13歲的小孟杰參加了天津市少年宮首屆僅8人的書畫班,在畫家紀振民的親授下,日見長進,一發不可收。
馬孟杰如今是中國楹聯協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副主任,這與他通習書畫,兼修詩文的幼秉庭訓是分不開的,也正是這種童子功的達練成就了他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作繭自縛為化蝶
馬孟杰中指與無名指上被筆桿磨出了厚繭。他埋頭筆耕生涯,如春蠶般貪婪地咀嚼、消化著國學文化。他自作老繭,何嘗不是蚌病珠成,夜盡天明。這滋味,就是作繭時的痛苦、成蝶的激動與歡樂。
“麥穗越是飽滿越低垂”。馬孟杰既景仰古圣,又欽佩今賢。他曾經說:我算什么,與陳寅恪等諸前賢相較,咱連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水都算不上,有什么可驕傲的。
馬孟杰不安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考入中國書法文化研究所,在著名學者、博士生導師歐陽中石指導下,完成了幾十門博士課程,很快就成為歐陽中石的高徒,書法技藝脫穎而出,各科成績名列前茅。歐陽中石為得意門生親筆題字“肆外閎中”。剛屆45歲的馬孟杰躊躇滿志,仿佛迎風冒雨飛向水天一色的鴻雁,“壯年聽雨客舟中”。
是真名士自風流
馬孟杰知道人們“歷來對藝術家之人品要求極高,因為藝術是感情的流露,人格之體現。”他潔身自好,足跡遍歷祖國山河。他曾驅車數萬公里,乘機飛行數十萬公里采風,僅筆記就寫了數十萬字。
周邊的人說馬孟杰俠肝義膽,孝悌長者,急公好義。僅從他悲悼老父的幾篇詩文略見其忠孝。馬孟杰對于社區里的老人畢恭畢敬,社區里的文化活動,他是有求必應。對有些同行因囊中羞澀而不能開書畫展,馬孟杰義不容辭去資助。在“非典”時期,他多次去幾家醫院慰問白衣戰士。
馬孟杰最喜愛的一句詩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不斷攀登,探索中國楹聯的哲學淵源及深層民族文化心理。他通過用筆的節奏、墨色的變化、字形的形象、章法的布局來讓楹聯更普及、更親近、更有生氣地走進文人視線,走進民眾的生活,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特殊的文學樣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