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微噴詮釋鏡頭里的藝術
用藝術微噴詮釋鏡頭里的藝術
用藝術微噴詮釋鏡頭里的藝術
4月18日——4月30日,法國知名攝影家蒂爾利·吉拉爾《踏著謝閣蘭的足跡:真實國度之旅》攝影展在上海美術館展出。據悉,這次展覽起源于法國考古學家、攝影家、詩人及漢學家謝閣蘭上世紀初橫穿中國的經歷。謝閣蘭于1904-1906年在中國進行考古工作,第一個發現并定位了秦始皇帝陵。一百年以后,吉拉爾沿著先行者謝閣蘭的足跡,以“不判斷什么,不顯示什么”的冷靜客觀甚至冷漠的紀實手段,用鏡頭見證了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的變遷。這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吉拉爾橫跨中國留下的影像,而且把這些影像和謝閣蘭在一百年前拍攝的展片進行了比較。非常有意思的是,其中的一組展片是兩人在同一地點,相隔了整整一百年拍攝的。
同期,4月18日——5月11日,攝影師白光華個人影展《夢魘》在上海全攝影畫廊展出。其作品獨具風格,并有著非常成功的銷售記錄。據了解,在開幕式當天就有8幅作品以單幅4000美元的價格售出,截至今天為止,又有4幅作品被售出。早在2000年,白光華被評為中國十佳時裝攝影師時的攝影作品,就顯現了他的攝影天才。“夢”是白光華自覺不自覺的表現題材。或許因為生活在江南,水的靈性和超現實的夢魘深深地盤旋在攝影師的腦際。同樣,對蘇州園林的態度,攝影師鏡頭下所捕捉的也是夢幻凄迷的,他并沒有去關注花園的大場景,而是更迷戀那些壁根壁落,那些能喚起他童年的記憶和昔日輝煌依稀可辯的氣息。盡管白光華的攝影表面上是那樣的祥和精致,但在作品的背后,實則用意于他的追憶,鐘情于他的自言自語,恣意于他的內心狂燥,表述的是對逝去歲月的懷戀,對落土眷戀,以及面對現實精神生活衰敗的反叛。
照相機難以捕捉情感,但攝影師卻捕獲了表達情感的瞬間。而如何將鏡頭下的瞬間通過一種恰到好處的方式表現出來,攝影大師們恐怕自拿起相機起就開始了不懈的訴求。畫幅的尺寸、材質的選擇、輸出的方式,裝裱的工藝,甚至展館的整體布局都會影響作品的展出效果。非常有意思的是,蒂爾利•吉拉爾與白光華都與“藝術微噴”扯上了關系:兩個影展的全部作品下都標注著一行小字“由愛普生藝術微噴制作”。蒂爾利·吉拉爾先生對其作品的輸出效果非常滿意,他認為藝術微噴照片制作工藝配合愛普生的增強粗面紙將他鏡頭下的歷史感與現場感很好地表現出來。而白光華先生面對超平滑美術紙對他作品靈動性的表現力也大加贊賞。
兩個不同國籍、不同風格的著名攝影師在后期輸出選擇上的一致性,至少向人們透露了一點信息:打印已成為數字影像時代的一般選擇。而藝術微噴技術因其色彩的表現力,保存的長久以及多介質的適應性,已成為國內外重要影展的主要制作方式之一。
背景資料:
“藝術微噴TM”原于法文“Giclee”,用來形容可制作收藏級的藝術品復制的工藝。愛普生于2004年起在中國推廣和普及UltraGiclee 藝術品復制工藝,所以將UltraGiclee翻譯成“藝術微噴TM”, 希望中國的藝術家和攝影家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采用“藝術微噴TM”技術輸出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色彩精準度、色域空間、防水、耐光抗氧化、收藏持久等特點,可充分滿足仿古字畫收藏者對字畫耐久度的需求。根據加速實驗中得出的結果,在一般室內環境和使用愛普生特定的純棉無酸介質下的情況下,黑白照片保存性可以高達200年,彩色照片保存性可達108年。據了解,為了保護“藝術微噴”的知識產權,愛普生(中國)有限公司已向國家商標局提出申請,正在等待批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