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臺北國際藝術村
探訪臺北國際藝術村
探訪臺北國際藝術村
時間:2007-06-04 11:02:00 來源:中新社臺北
資訊
>探訪臺北國際藝術村
|
| (臺北國際藝術村“村長”蘇瑤華(右一)與藝術家合影) |
|
臺北車站以東不遠,原來是臺北市政府養(yǎng)工處的閑置辦公室,并不惹人矚目,然而現(xiàn)在如果再經過這里,一定很難錯過這棟四層樓建筑所展現(xiàn)的藝術新貌,那里就是現(xiàn)今的臺北國際藝術村——藝術家相互交流并且對外開放的藝術空間。
這座建于1953年,外觀平凡無奇且閑置多年的建筑,在一項名為“閑置空間再利用”計劃推動下,于2001年開始營運,2003年05月藝術村正式委由“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經營管理,為世界各地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建構一個國際交流平臺。
正如“村長”,也是“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執(zhí)行長蘇瑤華所言:這里最大的特色是,在藝術村工作室開放日,藝術家工作室等空間都是開放給所有游客欣賞體驗的。在這里不用抱著朝圣的心情去瞻仰藝術品,而是用玩耍的想象力,去探索觀察每一件創(chuàng)作。展覽并不是藝術村最大的功用,交流與互動才能維持國際藝術村的生命力。
藝術村一共有十間工作室,提供世界各地藝術家申請三個月“駐村”創(chuàng)作。蘇瑤華說,各地藝術家的聚合,其實是這棟建筑物最主要的資產。每位藝術家從各地帶來不同藝術文化,彼此在這個空間短暫交會,構出一片綿密的網絡,為藝術激蕩出燦爛的火花。
藝術村每年平均約有四十五至六十位海外藝術家和四位臺灣藝術家駐村創(chuàng)作。十二坪(約四十平方米)大的工作室內,有完善的起居設備與獨立創(chuàng)作空間,也有舞蹈排練室、暗房、鋼琴室等各項專業(yè)設備,配合創(chuàng)作者不同需求。
在眾多駐村藝術家中,也有來自大陸的文藝名人。著名作家錢鋼曾在2005年11至12月間進駐這里,藝術村的介紹資料這樣說:在臺停留期間,錢鋼以“觀察臺灣、理解臺灣”為文化主軸,以身為大陸文化人和知識人的角度,貼身探索臺灣的文化脈絡。
“如果你偶然之間經過這里,被外墻上懸掛的一幅幅畫作所吸引,進而入內一探究竟,那么你將會看到在一樓開放的展覽室及戶外開放空間中的藝術作品;你可能會遇到住在這里的藝術家們正在咖啡回廊交換心得,或許你也可以加入他們的聊天或討論,或者藉由這里的藝術推廣活動而與藝術更接近,讓藝術落實在你的生活里。”
蘇瑤華說,這里提供的藝術推廣活動包括:藝術家講座、安排駐村藝術家在藝術村舉辦幻燈片講座,對民眾陳述其創(chuàng)作理念,讓民眾與藝術作品更接近。還有創(chuàng)作工坊的活動,由藝術家?guī)ьI民眾進行創(chuàng)作,你可以實際參與,成為創(chuàng)作的一分子。
為此,藝術村定期舉行“藝術家工作室開放日”,在這一天,民眾可以到位于樓上的藝術家工作室參觀,看到藝術家如何創(chuàng)作的過程,并且依此與藝術家近距離接觸而更了解什么是藝術。對于常常感嘆看不懂藝術品的人,經由與藝術家面對面并了解其創(chuàng)作過程后,更能欣賞其藝術作品。
蘇瑤華表示,除了每個月主題性展演活動、DIY藝術課程舉行之外,藝術推廣的范圍也擴張至校園,讓駐村藝術家到大專院校進行演說及示范教學,未來也計劃深入偏遠地區(qū),不局限定點,希望達成移動藝術村的概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