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種方式塑造偉人
用另一種方式塑造偉人
用另一種方式塑造偉人
上世紀50年代,我國美術界曾組織了大規模創作活動,產生了一批在現代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這其中雖有許多表現偉人豐功偉績的創作,但大都往往表現出一種恒定的模式。而國畫《轉戰陜北》卻反其道而行之,以山水筆墨用于偉人的塑造,表現出了“怪”的特色。其風格是以磅礴中有淡然、雄厚中有柔勁、空靈中有飽滿、瀟灑中有風骨、奇崛中有圓通、沉郁中有靈光而達到氣韻兼備的。
國畫《轉戰陜北》是素有“長安畫派”創始人之稱的國畫大師石魯1959年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建成而作,規格208厘米×208厘米。它以1947年陜北軍民在毛主席、黨中央的領導下粉碎國民黨重點進攻的歷史背景為素材物,展現了偉人憑高遠視、指揮若定、胸有百萬雄兵的豐富內涵。從畫中那“人格化”了的自然形態看,達到了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中“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的意境。
國畫《轉戰陜北》的整幅畫面上,人物僅是點景而已,這是表現偉人形象的大突破。作品以寶塔山圖式結構呈現,立意渾厚高遠,氣定勢動。前景山石筆老墨辣,色濃骨狀,以仰視處理呈高聳感;遠景群巒則峰巒縹緲,跡斷影連,以俯視處理而具廣遠感。主人公毛澤東佇立于高遠之間,虛實之上。這里畫家以“筆墨之變緣于意,意之呈顯又藉于筆墨”的方法和“以色當墨的山水筆墨用于人體的塑造”,匠心獨具地把自然景象和偉大革命者的理想、愿望、信心和勇氣緊緊連在一起,把人物和環境描繪得雄豪而有氣魄。
國畫《轉戰陜北》雖然是幅歷史畫,卻不以單純記錄歷史現象為目的,而是依靠畫家自己對生活的獨到的體驗和理解,吸取了前人的藝術智慧,發揮了基于生活經驗的創造性想像,體現和適應了新時代觀眾的藝術趣味,不僅避免使繪畫成為現象的平板記錄,而且人物和環境的描寫都有雄豪的風格,顯得很有氣魄。這是表現偉人形象美術作品的一大突破。
國畫《轉戰陜北》問世40多年來,以更好地狀物和傳神、更好地抒情和言志而成為中國畫光輝燦爛藝術的杰出代表。2001年10月,該畫在由文化部等部門舉辦的“百年中國畫展”中展出并大放異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