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萬種的團扇
風情萬種的團扇
風情萬種的團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清秋夜半,深閨女子執一把精致的團扇,與牛郎織女同病相憐,不由得輕嘆韶華易逝,紅顏易老。
團扇,也稱“紈扇”、“宮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以此為名。從歷代散見的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1000多年間,宋代以后又與折扇并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小小的團扇曾流傳了數不清的風流俊雅之事。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怨歌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自此“秋扇見捐”便成為中國文學中的一個傳統意象。此后,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曾作《團扇歌》:“團扇復團扇,奉君清暑殿。秋風入庭樹,從此不相見。上有乘鸞女,蒼蒼蟲網遍。明年入懷袖,別是機中練。”清代孔尚任《桃花扇·眠香》則有:“小生帶有一宮扇一柄,就題贈香君,永為訂盟之物吧。”
古代團扇大多制作精美、裝飾華麗、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價值。團扇的邊框及柄以竹制居多,也有象牙之類,扇面則多用潔白的絲絹,上畫山水樓臺、草蟲花鳥等,也有繡人物、佛像的。團扇的形狀以圓似明月的居多,但其他形狀的也不少,如六角形、八角形、瓜棱形、蕉葉形、梧桐葉形等等,其中海棠形、馬蹄形、梅花形,是除圓形之外較常見的。四川及蘇杭的團扇,制作最精、歷史也最悠久。明代謝肇制《五雜俎·物部四》說:“蜀扇每歲進御,饋遺不下百余萬,以上宮中用,每柄率值黃金一兩。”
團扇因不易保存,流傳下來的成扇極為少見。在收藏市場及拍賣場上出現的團扇多為近現代的作品,其中一些精品頗受藏家歡迎,如2005年中國嘉德秋拍上,一件齊白石創作于1924年的《山水小景》團扇曾拍得79.2萬元的高價,是估價的2倍多。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保利本年度春拍上,也將有數十把團扇與藏家見面。這些團扇是滬上包氏所藏,多為民國舊物,如錢慧安《獻壽圖》團扇、朱梅村《滄江泊舟》團扇等。包氏為絲綢織繡專家,收藏甚豐,眼光獨到。此批團扇不僅書畫雋雅,扇框和扇柄也多細致精美,純美術與工藝美術相結合,兩者相得益彰。
民國以前的團扇流傳下來的十分稀少,也很少在拍場露面。去年北京匡時秋拍曾有一件19世紀宮廷象牙團扇拍得19.8萬元。這把團扇與常見的用絲絹做扇面的團扇有所不同,它是以51塊象牙薄片鏤空精雕,并由一細長的象牙篾絲貫穿而成,莊重典雅,古色古香,是清后期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牙作之廣東籍牙匠所出的精品。而在即將舉槌的北京匡時春季拍賣中,也有一件估價50萬至70萬元的宮扇付拍。這件清乾隆象牙嵌百寶鳳凰牡丹圖宮扇是乾隆時期廣州工匠向朝廷進獻的壽禮。扇面呈圓腰芭蕉形,用厚不足1毫米的象牙絲編織成蒲紋錦地,上嵌牡丹花及鳳凰。扇面中心嵌棕竹柄梁,鑲有銅鍍金鏨蝴蝶紋護頂,柄梁嵌雕瑪瑙蝙蝠,二龍戲珠翡翠護托。扇邊包鑲玳瑁框,嵌紅寶石珠,畫琺瑯把柄,并系有三色絲穗。此扇面章法極精,將編織與浮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制作精細,孔縫均勻,花卉色調清新,富麗華貴,想必會贏得不少買家的賞識。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