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石的動感與色彩
象形石的動感與色彩
象形石的動感與色彩
奇石中的象形石,是最具特色的一種造型石,可謂是奇石中的驕子。象形石大多出現在山石中,其中以人物石為首選,其次為動物石等。它因形體生動、逼真傳神和感染力強而深得收藏者的喜愛。
鑒賞象形石,首先要看其形體比例是否得當,厚薄是否適中,石身有無累贅之物或大的缺失。比例失恒、多余或凹缺的部位,極易造成奇石的畸形,不宜作為象形石收藏。
其次,一塊好的象形石,其頭面部應特別容易辨認。如果只是形體好,而無面部或面部根本無法確認的,最好不要作為象形石來收藏。因為,這樣的奇石容易使人產生歧義,引不起觀賞者的共鳴。對于“缺頭少面”的奇石,如果一味采用“名姓”的手法來固定觀賞者的思維,其后果將會適得其反。
再次,有無“眼睛”、“動感”和“色彩”,也是衡量象形石優劣的標準。眼睛,是象形石的“靈魂”,它除了能增加象形石的亮點外,還能彌補象形石形體或色彩等方面不足。它猶如一扇打開的窗戶,給人一種“明亮”的感覺。雖說都是“眼睛”,但長的也不盡相同,有的突出,有的凹下,有的只是一個平點。而不同的眼睛又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感:“突出的眼睛”呈現出一種渴望,“凹下的眼睛”流露出深沉,而“平點的眼睛”則顯現著悠閑;它們或悲或喜或驚或憂,無論身處何地或面對何人,都能將“心靈”展露無遺。長眼睛的象形石向人們顯示的,不僅僅是“活”的藝術,更是一種雖歷千古而凝聚不散的靈氣。
動感,可謂是象形石的“生命”。有動感的象形石,不僅表現在舉手投足之間,更多的是體現在細微的變化之中,如:側身、仰首、飄動的衣襟等。有動感與否,對象形石而言,是“生與死”、“靈與肉”的區別。但是,有些象形石是不能要求有動感的,如靜坐觀音、面壁高僧等。這一類象形石如有了動感,可能要破壞其整體視覺效果,其涵義也將會隨之改變。然而,靜態的觀音和靜態的魚,卻是不可相提并論的。觀音盡管無動感,人們仍然認為她活著,因為她是神;而無動感的魚,毋庸置疑地是失去了生命。
色彩,是象形石的“服裝”。目前,單色的象形石較多,復色的較少,而復色的暖色象形石,更是鳳毛麟角。暖色象形石,煽情性強,時時都能洋溢著吉祥和幸福的笑容,所以特別惹人喜愛。當然,有多種色彩、且又搭配協調的象形石,自然是奇石中的上品,其價值也不言自明。
另外,還要看象形石是以何種形式出現的。單體象形石較普遍,雙體以上的象形石特別罕見,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之前,我們常常看到的所謂雙體或群體象形石,其實大都是意象石。無論從哪個層面去欣賞,它都無法與象形石相提并論。
除此之外,象形石還是一種天然的圓雕藝術品。水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圓潤、古拙而富有韻律感。而山石中的象形石,大多呈現了粗樸、雄渾和蒼勁,其陽剛之勢十分搶眼,尤如“秦漢”圓雕風格再生。無論是水石象形石或山石象形石,其鮮明的個性和立體視覺效果都特別強烈。尤其它那多個“可視點”的優勢,就足以讓其他造型的奇石望塵莫及。因為,你無論從哪個角度去審視它,都不會有脫離主題的感覺,反而能使你增添一些新意和美感。這即是象形石的魅力所在,也是山石最具代表的特征之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