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情山水四十年——記嶺南派著名畫家趙華
癡情山水四十年——記嶺南派著名畫家趙華
癡情山水四十年——記嶺南派著名畫家趙華
一本精美的勃發著原始生命里的畫冊《趙華山水畫集》擺在案頭。信手翻讀,蒼茫的峰巒逐頁展開,沁人的江風迎面撲來,氣勢飛動的松濤,瑰麗怒放的云霞,無不大氣磅礴,壯美典雅。經過畫家妙筆點化的大自然頓時溢滿讀者的胸懷。觀畢畫幅,再品畫題:《黃山霧松》、《錢塘帆影》;《太行秋色》、《春城春云》、《峨嵋煙雨》、《伏牛雄姿》;《泰山秋韻》、《神農林曲》;《秦嶺冬雪》、《湘西風情》;《索溪風光》、《巴山印象》等等,詩情畫意,耐人品評。
畫集的扉頁上,有嶺南派大師關山月先生1999年10月在廣州撰寫的無題序文。關先生其中寫道:“趙華是我的學生,多次和我一起寫生創作。他是勤奮謙虛、厚道誠實、人品畫品高尚、腳踏實地獻身藝術之人。我想他定會在藝術之林成為一座獨立的山峰。”
趙華,原名趙崇德,1941年生于南陽鎮平。趙華的先祖在清代為地方賢達,書香門第,詩畫傳家。趙華六歲起就入趙家祠堂讀書,兒時的他就喜歡上了詩詞,從《詩經》到《唐詩宋詞》不知讀爛了多少,歷經數十年,至今不忘。
一次放學后,聰明好動的趙華被好奇心所驅使,爬上了自家密封著的閣樓。在光線暗淡、堆放著雜物的閣樓上,他看見許多光溜溜的竹筒,這些竹筒被捆著,他覺得很好玩,就想打開看看,原來里面是祖上珍藏的古畫,經爺爺指教,他才知道這些書畫,皆是唐伯虎、郭熙等名家作品,“很值錢的”。爺爺見趙華一臉的認真好奇,便取來一幅比較簡潔的畫,給他講畫的立意,畫的技法。從此,趙華被這些古畫所吸引,爺爺又找來‘芥子園畫譜’,放學后,他便找爺爺講得仔細觀看,認真臨摹。從此,趙華邁開了學習繪畫的第一步。
后來,趙華進入廣州美院國畫系學習。在這所著名的學府里,他接觸到了嶺南派關山月、黎雄才等名師,系統地學習了中國畫史,觀讀了各派名家作品,精研了國畫技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關山月等一批名師被打成“反動學術權威”,遭到批判。然而,忠厚善良,是繪畫如生命的趙華卻不管這些政治的狂風暴雨,堅持向關山月先生學習。關先生見趙華學習刻苦。默默鉆研,人品又好,就主動收他為徒。趙華成為關山月的入室弟子,并追隨關山月、黎雄才游歷南國山川,踏遍大江南北。他在教師指導下寫生,修改、錘煉、感悟很多,提高很快。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教學樓置身于大自然,從多年來臨摹、研習以及系統的繪畫的理論中,趙華悟出一種新的理性思維,這就是:作為一名畫家,師古人、師名人固然重要,但他最終走向輝煌的關鍵在于師自然、師造化。他的藝術思想得到質的升華。在正確的畫理指導下,她風餐露宿、刻苦寫生的行動也由必然達到了自由的境界。
他登上運動鞋,背上畫夾,手拿雨傘,口里默誦著屈原的《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詩句,踏上了藝術朝圣的不歸之路。他“咬定青山不放松”三進神農架,五下湘西,八上黃山,十四次登臨泰山;他入蜀三年寫生,擷峨嵋秀色,寫青城幽景;他兩次暢游長江,三次考察黃河,于太行昆侖覽勝,為漓江西湖壯色。他的足跡踏遍了南中國的名山大川,汲天地之靈氣,養胸中之豪情。他的畫作是他攀登藝術巔峰的堅實足跡,也是他藝術人生的中世紀錄。在當今喧囂、浮躁的藝術市場,趙華始終堅持他認定并孜孜追求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艱辛之路。
20世紀60年代的神農架,還是一方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趙華白天進林區寫生,被神秘的景觀所吸引,忘情于青山綠水間,迷途于夕陽西下松林的紅綠層染。傍晚的神農架,高大的樹冠遮蔽著天上的星光,樹冠下已經黑的伸手不見五指。有一次寫生晚歸,他見一對對的綠光由遠而近向他移動,他下意識想到,那是合伙尋食的狼群,于是他本能的抓住藤蔓爬上一棵樹。看著地上的狼群未退,他又覺得腹部和樹干之間有一個圓滑而又柔涼的東西在蠕動,“我的天,蛇!”就這樣,他在神農架度過了與狼共舞、與蛇共眠的幾天幾夜。這不僅使他進入了大自然,也是他的靈魂像楔子一樣楔入了大自然的神秘內核,神與物同游。唯其如此,他以神農家為題材的畫,大都以黑色為主調,在迷離中充滿野性,在野性中噴發出原始的生機。就畫家對自然地良心而言,趙華首先是山水的知音,然后才是山水的畫家。
趙華最漫長、最具社會意義的一次寫生是他與關山月老師、還有其他兩個師兄弟西行采風。那是在趙華拜關山月為師、在廣州美院學習畢業后,他們師生四人從廣州出發,越過云貴高原,翻過秦嶺,闖過昆侖,最后騎馬進入天山,從祖國的東南沿海到大西北群山游歷、寫生,歷時四年。這次寫生后,趙華謝絕了留院任教的邀請,專心致志的寫生、繪畫。
有一位哲人說過,大自然演進的最后目的就是讓一個努力解讀他的人完成一部書。對于繪畫藝術家來說,自然造化的最后目的又何嘗不是讓一個感知它的人繪出一幅畫!這幅畫與其說是畫出來的,毋寧說是自然借助畫家眼、腦、手呈現出它的“神韻”。去滇邊寫秀,使趙華隨類賦彩;去黃山歷奇,使趙華綜悟天地;去華山登險,使趙華意象暢神;去蘇杭拾景,使趙華氣韻清逸;去桂林涉水,使趙華心靈凈化;去天山踏漠,使趙華空蒙澄懷;去泰山觀日,使趙華蕩胸決毗.這時候,趙華的藝術生命析離為山水物象,而山水物象又交匯成他的繪畫性靈.借助生命之美之爆發力帶給他的一次又一次突來的靈感.紛亂的意象幻化為一幅幅動人的圖畫.半個世紀以來,趙華畫出了《武陵山水》、《伏牛雄姿》、《泰山秋韻》、《黃山云海》、《神農林曲》等千余幅作品。自然的真山水通過他的山水畫顯示出時代的精神。其中,他的不少作品在國外獲獎:《南岳如飛》獲當代美術家精品展一等獎;《武陵山水》在國際中國畫展大賽上獲二等獎;《太行風云》在世界美展獲二等獎;《黃山云海》在中國藝術大賽獲三等獎。
趙華身為嶺南派第三代傳人,他的畫與各方國畫名家名作相映生輝。他師承嶺南,轉益多師,融會創新,體現了中華藝術精髓。他多次應邀在國外舉辦畫展,新加坡、俄羅斯、法國、德國、日本、韓國、還有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他的作品給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中國家領導人曾把他的《大江東去》、《友誼長青》等畫作為國禮,分別贈送給了阿爾巴尼亞和美國。他還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釣魚臺國賓館和全國一百多家賓館、飯店創作過一千多幅畫作,他的作品曾被國內外十多家博物館收藏。
2002年1月 趙華第二次在中國美術館搞畫展時,他的《潑墨云山圖》被國際藝術博覽收藏家楊華以65萬元人民幣購買收藏。從南陽走向全國,從中國走向世界,趙華以大自然之美完善自己的心智,以赤子之情向全世界弘揚中國文化。
技升華為藝,藝提煉為道。生命之樹長青,藝術之道無窮。趙華用他撼人魂魄的美術作品,對此做出了獨特的注腳。即將在鄭州舉辦的他的個展,也是他對故鄉人民的真情回報。
摘自《名人傳記》雜志2002年第5期第191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