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收藏千塊匾額價值無法估量
十年收藏千塊匾額價值無法估量
十年收藏千塊匾額價值無法估量
歷時十幾年收藏千余塊匾額,想建“齊魯匾藏博物館”卻沒有得到足夠支持,若與外地機構合作匾額又要遠離山東。
今年3月,山東力明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王力一,將歷時十幾年從全國各地收集、并一直珍藏于上海等地的1200余塊匾額運至濟南。“千塊古匾同現”迅即成為轟動省城文化界的盛事。匾額經濟南市文化局、文物局、博物館、考古研究所等部門充分論證、調研后,在濟南進行了展示,短短一周內被新華社、光明日報、駐魯各大媒體等省外幾十家傳統媒體和幾十家網站報道,“一大奇跡”、“真正的國寶”、“太震撼了”等評論不絕于耳。山東省省長韓寓群也專門作了批示,稱“王力一同志做了一件大好事”。
但短短幾個月后,這批曾給人們帶來驚喜的收藏,卻面臨著遠離濟南的可能。5月25日,王力一帶著我們,在這些讓記者震撼的藏品中流連,他神色黯然地告訴記者:也許一個月之內,我就被迫將這些古匾轉往他地了。
價值無法估量的國寶
王力一的匾額收藏之所以獲得廣泛關注,與其龐大的收藏規模及其難以估量的價值分不開。
11年前,出于對匾額文化的熱愛,王力一與他的好友唐昌科達成共識,由王出資,唐負責收購。10多年來,兩人足跡遍及蘇、浙、皖、湘、鄂、贛、粵、桂、閩、豫、魯、京、晉等十余個省市,單是收集人員就動用了500名之多。
十年艱辛,王力一從民間收集木匾共七大類達到1300多塊(目前還有少量存放在上海),無論是收藏數量還是歷史價值,都堪稱是全國之最。經初步整理,最早的為明代晚期(1618年),最晚的為民國38年(1949年),時間跨度330多年。其中明代匾三塊,清早期(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匾170余塊。這中間,有清代王杰、劉墉、李鴻章、張之洞、翁同龢,民國黎元洪、曹錕、蔣介石、李宗仁等政界名流題寫的匾額,更不乏書法大家和歷史文化名人的杰作,有清代6位大學士、20多位狀元和200多位翰林的手跡,不但藝術價值驚人,而且包含了明清至民國時期政治、民俗、科舉和官吏制度等方面極為豐富的信息,研究價值自不待言。
專家估計,這中間不少較為珍貴的匾額,單體價值即在幾百萬之上,而一經形成這么大的收藏規模,總價值只能以“無法估量”、“國寶”來評價了。
收藏者想建博物館
10多年來,王力一直很低調地進行收藏,其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的行動一旦廣為人知,收藏的價格將無法控制,導致自己有限的財力達不到收藏、保護更多更好匾額的目地。
今年年初,王力一聽取專家的建議后,終于下定了決心公開自己的收藏。
作出這個選擇,一個原因是山東的氣候適于存放木質匾額。更重要的是,王力一打算以現有收藏為基礎,在省會濟南建立“齊魯匾藏博物館”。
在王力一看來,這是一項利國利民、功在千秋的善舉,對濟南乃至山東的文化建設將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條件已經具備,時機業已成熟。
王力一從多年的收藏中體會到,匾額資源獨特,具有不可再生性。幾百年來歷經戰亂和各種運動的洗劫,流傳下來的匾額已少之又少,從目前來看,國內再不可能形成這么大的收藏規模。這將保證未來的“齊魯匾藏博物館”具有惟一性,并將吸引到更多的匾額收藏。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前不久這批古匾一經亮相,全國各地一些收藏量小的匾額收藏者紛紛將藏品轉讓給王力一,按王力一的話說,“都自己向我來投降了”。這更堅定了王力一不斷豐富完善這一收藏、使山東形成全國匾收藏及文化研究中心的決心。
而國內不少專家和文化活動策劃者也對齊魯匾藏博物館的前景極為看好。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在知道這批收藏后,專門成立了中國匾文化研究所。他們樂觀地估計:這批匾藏濃縮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綜合地反映了古代科舉、吏治、文學、書法、民俗、雕刻、工藝制作流程等內容,每塊匾額的產生都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充分利用好匾藏資源進而形成全國收藏中心,只要開發到位,甚至可能形成“陜西看碑、山東看匾”的局面,將對山東發展文化產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外地機構紛紛上門商談投資合作
但王力一的設想很快就遇到了現實的困難。建設一處合適的博物館,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僅憑王力一個人難以完成。目前,這些匾額只能暫時存身在力明科技職業學院圖書館中。圖書館面積小,只能一層層排放在一起。無法公開展示不說,保存、修繕、安全維護等也成問題。而要解決這一難題,有關方面的扶持必不可少。但從目前情況看,雖然王力一四處求助,直到現在仍沒有尋求到具體的支持舉措,王力一只有無奈地等待。
在本地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卻吸引了許多外地城市的政府和文化開發機構,近一段時間上門商談投資合作事宜的絡繹不絕。
江蘇南通市專門派來洽談人員,給王力一開出條件:只要將匾放在南通,什么條件都可以商量。
上海復旦大學則提出,愿意調動相關的博物館學、藏品數據學、文物測定、修復、保護等專業力量,對這批匾藏進行全方位的設計、陳列,使其成為國內民營博物館的典范。
北京某大集團則愿出資上億元購買這批匾藏的股份,并邀請張藝謀進行策劃,準備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進行展覽。惟一的條件,是必須將匾額運至北京收藏和開發……
“不久前有個報道,標題是‘濟南一市民收藏千余匾額’,我很認可。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對山東、對濟南有感情!”將匾藏運回濟南,王力一就是想把匾一直留下。但如果留下,建博物館的愿望不知何時實現;外面的誘惑很打動人,但讓這些古匾遠離家鄉,又實在有些不忍心。“難道我們這么個文化大省,竟容不下千塊古匾?”——王力一在“留與走”的內心掙扎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