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國攝影作品多"金礦" 其魅力漸顯
早期中國攝影作品多"金礦" 其魅力漸顯
早期中國攝影作品多"金礦" 其魅力漸顯
時間:2007-05-31 09:40:00 來源:國際藝術界
資訊
>早期中國攝影作品多"金礦" 其魅力漸顯
近年來,影像拍賣市場可謂好戲連臺。在今年的春拍中,中國嘉德、北京誠軒紛紛推出了影像藝術拍賣專場。當眾多投資者將眼光放到了其中的當代名家作品的時候,早期中國攝影作品的魅力卻在逐漸顯現出來。
提起早期中國攝影作品,就不能不提到郎靜山,在今年的春拍中,郎靜山作品再創佳績,他在20世紀30年代創作的《獅子望太平》,估價25000至35000元,成交價達到了18.7萬元。老一代攝影家在創作上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如郎靜山的“集錦法”側重于整體造型簡潔、朦朧,像用淡墨在宣紙上勾勒點染出的一幅霧景。與此相比,另一攝影大家盧施福則側重于逼真、簡潔。在此次拍賣中,盧施福在20世紀40年代創作的《鸕鶿》,估價8000至10000元,成交價達到了66000元,盧施福嘗試對于真正的生命姿態進行捕捉,鸕鶿體態鮮活,尖喙、羽翼和尾巴構成充滿動感的弧形,它立在水邊的礁石上,與干枯頹敗的蘆葦形成鮮明對比。影像銳利而細膩,畫面的層次變化也很豐富微妙,是難得的保存完好品相精美的早期攝影作品。
與盧施福有同樣攝影理念的還有陳傳霖,他曾經說過,“攝影一術,是現實主義,不含有絲毫欺騙和蒙混”。在今年的春拍中,他的《峰回路轉》,估價10000元至12000元,成交價為46200元。《峰回路轉》風格樸素健朗,沉穩有力,是陳傳霖身體力行地提倡即時與紀實的影像風格的見證,在中國早期藝術攝影歷史中的價值不應低估。
對于投資者來說,在選擇攝影作品拍賣中,與其追逐市場潮流,關注當代名家的攝影作品,還不如從中國早期攝影史入手,尋找具有一定歷史地位的攝影家作品,挖掘真正的“金礦”。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