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何以可能討論策展?(論文提要)
我們何以可能討論策展?(論文提要)
我們何以可能討論策展?(論文提要)
時間:2007-05-30 09:40:00 來源:
名家
>我們何以可能討論策展?(論文提要)
 |
展覽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史寫作的重要描述對象,而藝術家工作室中的時光也日益被展廳中的現場時刻侵占,藝術家越來越多地為展覽而創作,展覽許多時候成為藝術史的發動機和第一現場。
在我看來,策展的工作首先是制造語境——闡釋與閱讀的語境,以及藝術家工作的語境。策展提供的不只是描述框架,還是藝術家行動的出發點和話語基地。策展人具有表述(re-presentation)和塑形(re-figuration)兩種功能。他的重要任務是一種“參與性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他首先是一個情報員,但是他的呈現、他的報告已經在干擾和改變藝術系統的現實。他要觀察藝術家及其生活世界,并且與這二者合謀,共同造勢-生事,以騷擾我們所“認同”了的“社會”-“現實”的符號系統(社會-現實是被認同為現實的被掩蓋了的符號系統)。
今天,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自我描述都陷入一種復雜的多元語境中。交互文化語境(inter-cultural context)、身份攻治(politics of identity)、正確性、關系美學(relationship aesthetics)……,這些都讓我們的策展工作變地十分麻煩。
藝術史家碰到的問題不太會困擾策展人。因為策展人可以說,展覽只是為了構造一個“眾語喧嘩的話語現場”、重建“分享的價值空間”(negotiating space ofvalues,shared horizons)。當藝術史家憂心于“尋找和確立一個共同的知識基礎”之時,當他們驚恐于世界藝術史的書寫和全球史書寫伴隨著的族群主義(tribalism)的泛濫之時,策展人卻說:這個共同的知識基礎的要害并非是共同的藝術資源,而是要建構一個認同(identity)的空間。
最后,我想提三個建議:
1.當我們策展人在大談“全球化”、“后殖民”的時候,別忘了這些大詞只有作為可體驗的現實材料才能夠對藝術家起作用?
2.為了保證我們的討論和作為討論的策展有效地進行,請盡可能推遲“權力”這個字眼的出場。因為作為一種話語,“權力”總是使討論終結。霸權是許多自我冊封為“非西方”的策展人喜歡談論的話題,然而,這只是終結智慧和想象力的一劑瀉藥。
3.當我們策展人在大談“文化對話”的時候,別忘了我們對話從來不是為了達到同一。對話本意是Dia-Logie,從希臘文來說,它指的是“反著說”。這個“反著說”意義重大,在我們的思想內部也同樣要有一個他者來反著說。下面的問題是,如何把他者始終保持為他者?如何讓陌異性仍然是陌異性?這個是我們在思考跨文化、跨領域問題的時候的一項重要使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