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穆深邃 滋潤淋漓
渾穆深邃 滋潤淋漓
渾穆深邃 滋潤淋漓
時間:2007-05-30 09:08:00 來源:
名家
>渾穆深邃 滋潤淋漓
胡一龍山水畫的美學特征 周易
青年山水畫家胡一龍堪稱地道的“吳門畫派”的傳承者。“吳派”興起于明代中期,早期代表畫家都集中在吳門(即蘇州)一帶,所以又稱“吳門畫派”。其首創者有沈周、文征明等,繼承者有董其昌、陳繼儒等,大都屬于文人畫家,對董源、巨然及黃公望、王蒙畫風尤其推崇,后來董其昌又極力提倡文人畫,創立山水畫南北宗論影響極大。
胡一龍生活在有著2520年深厚文化底蘊的蘇州胥口,修學于南京藝術學院中國畫系。美麗的太湖誕生并孕育著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人物。胥口,是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開鑿胥口入太湖之口而得名,從而也拉開了吳文化的序幕,孫武、楊惠之、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等等,特別是黃公望以江浙為景、太湖為伴創作的畫卷,流傳百世,譽為經典。如今當代從蘇州走向全國的書畫家,正傳承和發展著吳文化精神,形成了吳文化的濃厚氛圍。胡一龍即是極具實力的一位。
我十分欣賞胡一龍用墨法和水法來營造“物理空間”的微妙。如《一行白鷺上青天》,實驗性的嘗試非常明顯,誓要在生宣紙上探究出“物理空間”與“心靈空間”之鍥合,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的畫法在胡一龍的繪畫實踐中又再次得到了闡釋,墨與水、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濕了又糊,糊后又醒;他似在不斷地揮崇“跡化”的玄妙,但最終效果卻整體渾然。
品評一幅山水畫筆墨的高下,還應該看看它所表現的對象是什么,是否與對象的物質相匹配,而不是以追求單純的某種筆墨趣味為主,高妙的用筆必然是匹配描繪對象的,從對象的物質出發,筆墨形式只是為表現的內容服務。所以從這一角度看,我們還能發現胡一龍他既不是放棄自然物象,筆墨高度概括的移式化,也不同于對景寫生,忽視筆墨錘煉的物象化,他的畫是筆墨與生活、自然相聯系的。
他從江南的小橋流水、村舍農莊和太湖山水著手,去體悟畫理與自然生命的規律及筆墨技法之間的關系,以自己對自然生命的真實感悟和老莊哲學理念為依托,在技法上采用宋人層層積染的方法,著力于構筑渾穆深邃、滋潤淋漓的風格基調。
胡一龍的山水畫給人的感覺是“虛中的氣,如有呼吸”。黃宣憶在其《而冷曉望》題畫句中說“古人墨法、妙用于水,水墨神化,為之 ”。
胡一龍擅用漬墨,這種漬墨所留墨痕明顯,筆觸分明,但稍有不同,既難改救,又易露破綻,在一張薄薄的宣紙上,墨韻、色韻、墨點、色點,有是漬墨、漬水,渾然一體,然后再在渲染極為滋潤的山體上,以淡墨濕筆勾皴。
同時,胡一龍也深知,山水畫的“寫意”與“畫意”在表現上常會時相抵觸,為了追求畫意,他十分注意約束用筆的寫意性,故其下筆,常以規整的中鋒為主。“固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韓?語),他在用墨的濃淡、干濕,用筆的曲直、剛柔,以至于章法上的虛實變化都是追求一種力量童趣與韻味。
清惲南田題畫 中說“半?松岡,一灘流水,白云度嶺而不散,山勢接天而未止,別有日月,問是所世?倘欲墨自其中,可以逍遙自樂”。畫家在直面山川真景時,須有靜明松情的心境,再以同樣的心境面對畫紙運思揮毫,才能神化境界。蒙養生活,陶鑄性靈與創作實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澄懷觀道”(宋宗炳語)都是中國山水畫家師法造化時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極其重要的精神境界。它是藝術性靈化的主觀條件,不管是南宗的“頓悟即可成佛或是北 派的“歷不劫始成菩薩”。“道”即“無”,它是“視而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唯有“無視無聽,抱神以靜”(《莊子》),才能感悟到它的存在。山水畫的“咫尺萬里搖”云云 ,實則非空間透視的圖式,而是一種心理矩式,一種澄明的心境,如佛家所說的“納經爾于芥子”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煙小露靄,斜陽夕照……使畫家在超脫的胸襟里體味到體內生命的律動,從而使“寫自然之法、亦寫吾人之心”(賓虹語)的山水畫成為可能……
胡一龍尚年輕,其為人謙遜,個性坦蕩,他認為書畫藝術就是他的事業,同時也是他的人生。
他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是成功的必由之路。作為胡一龍的朋友,我是已看到了他的成功,他的山水畫作品參加中國美協舉辦的一系列展覽,入選獲獎,作品為各報刊雜志發表,被國內外名家美術館、藝術機構、個人所 收藏,同時擔任中國美術家協會蘇州胥口展覽中心及文化部藝術司批準成立胥口中國書畫名家街藝術總監,這些都是社會各界對他的認可與肯定。
我期待著他對于自我的不斷超越,因為這不但對于他自己,而且對吳門畫派的復興都應當是不可忽略的意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