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 • 突破 • 創新
傳統 • 突破 • 創新
傳統 • 突破 • 創新
時間:2007-05-30 09:12:00 來源:
名家
>傳統 • 突破 • 創新
----江蘇寫意花鳥畫“大羽”之后誰“扛旗”
蔡 寧
眾所周知,上個世紀末江蘇畫壇的“宋亞魏陳”代表了江蘇新時期山水、花鳥畫的最高水平。“陳”乃陳大羽,以寫意花鳥畫馳名大江南北。 那么,大羽過后(于2001年6月去世)誰人繼扛起江蘇寫意花鳥畫的大旗?這個問題,不僅經常為畫界所議,亦為收藏界的朋友所關注。
其時,早在大羽健在時,行家對這個問題已有公論。
2000年春,“著名書畫家張繼馨花鳥畫作品展”于南京瞻園舉辦。余應邀前往觀展,邂逅了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尹石,尹一邊觀展一邊對對張繼馨的寫意花鳥畫發出由衷的贊嘆,認為江蘇寫意花鳥畫除陳大羽之外當屬張繼馨了。已躋身于中國當代工筆花鳥畫頂峰的著名畫家喻繼高,亦多次贊譽張繼馨寫意花鳥畫爐火純青,特別是其筆下魚蟲畫得尤為出眾,其小寫意在全國無人出其右。著名美術評論家、南京藝術院校博導周積寅提跋贊譽“其書其畫,得其真氣、真意、真趣,像先生如此實踐、理論雙豐收之畫家,在當今中國畫壇中不多見耳。”大羽仙逝后,江蘇花鳥畫研究會果然推舉張繼馨接任大羽生前之職--名譽會長。
如果說這僅是江蘇畫壇的動作的話。那么,在中國畫壇甚有舉足輕重意義的《榮寶齋》則在2002年6月以《寓新意于法度之中》為題推介張繼馨,認為其畫作以書入畫,畫有風骨,自成一格,“不拘形似而自得天趣,一筆一墨凝結了畫家數十年師法自然之造化,盡顯文人畫的精神風貌與內涵。”其后,中央電視臺專派記者赴滬專訪其人其畫,播出專題片《鳥語花香 匠心鑒人--花鳥畫家張繼馨紀實》,由“吳門畫派”說及當代“新吳門畫派”,詳述張繼馨寫意花鳥畫并推而論之:大羽是江蘇寫意花鳥畫的一面旗幟,大羽過后誰扛這面旗幟?無疑當屬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研究會名譽會長、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及蘇州職工大學教授張繼馨。
張繼馨何許人也?乃蘇州市職工大學工藝美術系及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江蘇文史館館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蘇州市美協名譽主席。近年來,他先后于南京、臺灣、天津、北京等十多個省、市舉辦個人畫展30多次、觀摩展8次,諸多作品參加全國美展和海外畫展;多次出訪澳大利亞、韓國、新加坡等國,介紹中國畫藝術。諸多佳作為中南海、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及意大利、瑞士等國外美術館、博物館所收藏,獲日本外務大臣獎、中日美術交流會優秀作品獎金獎、銀獎及美國傳記中心“終身成就學院金質獎章”、英國劍橋傳記學會“20世紀成就銀質獎章”等。此外,他還出版有《草蟲畫譜》、《鳥類畫譜》、《樹石畫譜》、《吳門畫派繪畫藝術》、《張繼馨畫集》、《張繼馨花鳥畫作品集》等30多本專著。其藝術成就載入《中國當代美術家名錄》、《中國當代國畫家辭典》、美國《當代世界有成就者名人錄》、英國《國際名人傳記辭典》等。
張繼馨又名馨子,繪畫、著作聲譽斐然。我曾為著寫的《花香鳥語——張繼馨花鳥畫作品賞析》(古吳軒出版社已出版)一書,多次采訪這位蜚聲大江南北的藝術家。老人說起丹青藝事,如數家珍溯源“吳門畫派”。這一畫派興于明代,以沈周為首領,文征明、唐寅、仇十洲、陳白陽、錢叔寶等為群體,明清以來,不僅在蘇州、長江一帶,甚至在中國繪畫史中,都占有極重要的地位。他認為:蘇州“吳門畫派”有優良的傳統,有保留價值,要弘揚這一傳統,就要在繼承的基礎上廣泛汲納先賢筆墨,廣納藝術素養,修煉和培養嚴格的造型能力,以思變的藝術個性融古鑄今, 閃耀出發展“吳門畫派” 的藝術靈光。
張繼馨1926年11月生于武進,少時浸淫在“吳門畫派”藝術的氛圍中而酷愛繪畫,其小學畢業后因家庭貧困而不得不綴學外出做工,期間亦從未停下畫筆。1947年,他拜著名畫家張辛稼為師。陸恢(廉夫)——陳摩(迦俺)——張星階(辛稼),是一個具有典型吳門藝術色彩的花鳥畫派系。繼馨研習其意筆花鳥,頗得神色。繼爾,他廣覽古今名跡,致力寫生,專心工筆后又轉向寫意,同時涉獵山水,研習書法,攻讀詩文,執著求藝。其有一方閑印,曰“磨刀背者”,意為從刀背磨出利刃。
他在研習吳門花鳥畫中發現,吳門花鳥畫如吳語,典雅中透著甜秀和嫵媚,但缺少了一些渾樸的力度。他看到了這一點,開始吸收北方藝術的渾樸與厚重,他研究漢畫的粗獷,汲取徐渭、石濤的恣肆靈韻,取納虛谷丹青的方側筆觸,近取吳昌碩、任伯年滋潤渾厚的畫風,用以沖破溫婉圓熟的程式。五十年代,他任蘇州國畫工場(吳門畫院前身)主任,與斯時的書畫名家呂鳳子、秦古柳等多有來往,并邀請上海畫家唐云、江寒汀、陳佩秋等來蘇州交流切磋畫藝,以博采眾長。天道酬勤,有志業成,1960年其走上蘇州市工藝美術學院講臺,漸成為“新吳門畫派”的前衛畫家和代表人物。
“一個藝術家終身為之奮斗就是要有自己的藝術語言和鮮明的藝術個性,要立足傳統不斷出新。”他如是對我說說。是的,其長期生活在人文薈萃、歷史文化名城蘇州,稔熟這里的山水名勝、園林建筑,他講學、著書、繪畫相交融,具有不俗表現。其注重將自己的丹青體驗、教學經驗、藝術思想匯集成冊,特別對“吳門畫派”的研究頗費心智,既研究吳門的傳名大畫家,亦研究民間流傳下來的名不見經傳的丹青作品,跑圖書館,到博物館,奔波鄉村間,搜集原始資料細作分析與研究,先后著寫了《吳門畫派繪畫藝術》、《畫事一得》、《畫絮》等論著,對明清以來的吳門大小畫家的藝術特點、趣聞軼事,俱作了客觀反映。此對“吳門藝術”研究與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之余,他背上畫夾,師法自然,到新安江、桐廬、莫干山寫生,畫沉魚落雁,寫繁花奇卉,描老屋炊煙,繪山嵐險峰;他亦赴龍門石窟、長江三峽、黃山、峨嵋等地寫生,足跡幾近全國的名山大川、蘇州的大街小巷。經年這般,理論與實踐交迭相長,其丹青“紊亂中而不亂”、“無法中而有法”,甚見藝術個性——既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又有藝術的前衛意韻,呈現四個方面的特色。
一、融南北方畫風于一爐。張繼馨先生,究其吳門畫派藝術,揉以北方畫風,善用大筆直取畫面,大刀闊斧,大開大合,頓挫提按,三兩筆畫就水墨淋漓的花葉、苔石,墨氣直撲人目,強勁墨線由情而發,老干嫩葉,艷花纖萼,在一瀉千里的筆勢中躍出。此后,于水墨的形質間點畫甚是工穩的小鳥、小蟲、飛蝶等,從而帶來大處奪人、小處耐看的藝術情韻。讀其《瓶花》、《生機》、《深秋絲瓜》、《云芝茁紅腴》、《紫玉》等丹青,俱是這般建構。
二、擅將寫生幻化入畫。繼馨先生重視寫生,擅將寫生的形質從容幻化入創作,采之生活,出之妙構。他家居有一小院,其種花植藤,窗前有修竹一叢,夏季絲瓜、扁豆、葫蘆爬于架間,一派田園詩意。他對這些尋常的景物百看不厭,常常畫之而不重復。我曾目睹其執大毫,蘸墨汲水,對著窗外的秋菊直取畫面,其揮筆不疾不徐,不慍不火,幾筆濃淡干濕,一叢墨葉,以沒骨之法一氣呵成;淡墨勾寫花瓣,施以藤黃渲染。爾后,仍以大筆蘸色徐徐勾寫小蟲——絡緯(紡織娘),須臾,一只出筆精妙、形神兼備的秋蟲叮于菊花上吟鳴,那細細的觸須似是微微顫動,煞是生動、可愛。
三、開拓姑蘇風情丹青。繼馨先生長期生活在風景優美的蘇州,對古城水鄉風物懷有特殊感情。他說:“只要我們留心四周,不斷深入的觀察、琢磨,那么,在生活中就存在著無限的繪畫素材,就能在有形無形的天地里發現美妙的形態、結構和畫面。”他常取江南水鄉和蘇州園林景物入花鳥畫,其《春到船家》,三兩筆勾劃出船的外形,繼而大寫船尾上擺著的盆盆花卉,水面紫燕飛翔,一片春意盎然。他最近畫的一組蘇州水鄉系列俱是這類風格,或寫園林一隅,或寫蘇州水巷,或寫古巷瓦花,或寫水灘蘆花,或寫庭院焦根微露的嫩芽,或寫野渚淺水中迎風的荻花……只要蘇州水鄉有的,在別人看來是尋常景致,而一經其筆墨點化,俱成為不落俗套、新意迭出的丹青新圖。
四、中西結合建構畫面。繼馨先生說:“創新不能簡單地看,我以為從內容到形式,從題材到技法,從風格到意趣,都要創新。”近年,他在這方面多作探索,一些作品以彩墨取代空白,采用多方面的技巧來營造花鳥的質感與空間。他這類作品的筆墨是傳統的,而在構圖、設色上則中西結合,如其《樹密蔭深鳥語嘩》圖,以寫意之線勾畫老樹、新枝、藤條和各色樹葉、青果、線條老辣蒼勁,而后以花香墨綠與淡墨交融沒骨寫叢叢蔭影,枝間畫三支紅嘴、黑頭、白羽的小鳥。整圖罩染濃淡不一的綠色,形成甚有詩意的綠調子的畫面。此等建構,顯然是借鑒了西畫的風格,但筆墨卻是典型的中國畫語言。他的《夏韻》圖,吸取西畫觀念,大筆蘸綠直取片片荷葉、朵朵荷花,又以墨線提醒荷之筋骨,撇捺些許水草。又汲赭石調藤黃沒骨畫兩只青蛙,一只扶荷探腦,一只躍起水中。讓人頗感意趣的是,他撩水灑點于畫上,趁濕將空白處掃上淡墨,如此,畫上水點生動,既像水泡、雨點,又如圈圈漣漪;畫面水墨淋漓,氣韻生動。
張繼馨先生從藝五十余年,既“師古人”又致力于“師造化”,化古為今,化洋為中,立足吳門,面向東、西方藝術,以傳統筆墨和現代意識表現自己的丹青風貌,其花鳥畫風格瀟灑秀麗、俏麗雅健,在“吳門藝術”的傳統基礎上追求新意和發展,表達出一種意氣奮發、蓬勃向上的審美情趣。他說:“我想立足于傳統基礎上求新,不至于像水面上無根的浮萍而隨風飄忽。我對傳統的愛恨交加,他用乳汁哺育了我,但又束縛了我的行動自由。我試圖以秀潤、典雅的吳門畫風格,吸收具有力度、厚重的北方畫風,取求甜與辣融合后的一種異味。水鄉雖美,但花鳥畫在表現上有它的局限性,能否抓住這一點去刻畫其深度呢?我還在思索和實踐中……”這可謂是繼馨先生的藝術宣言。他年愈古稀、風格早成,仍在固執地求新求異,其藝術思維與筆墨仍在不斷出新,
日前,受《新藝術》雜志委托我再次在南京采訪了張繼馨。其近年耄耋之年變法,筆追水鄉,幽情壯采,常以魚蝦蛙蟹與水芹、茭白、芡實、莼菜、蓮藕、鮮菱、蘆葦、水楊、蓼花及農家四季作物等形物的重組、建構與表現,甚至將吳門老房子上的瓦花、花格圍墻上的狗尾巴草、殘壁上的爬山虎、水巷船梢上的盆花等俱入筆端,以“三結合”的藝術形式建構作品,即花鳥與山水結合、寫意與工筆結合、潑墨與潑彩結合。這等審美建構既有別于古人又有別于今人,其卓爾不群的筆墨語言和個人風格愈益為海內外有識之士所青睞。他說:“現在仍在傳統中汲取精華,每天至少用兩小時琢磨書法,再下一些苦功,力爭再來一次飛躍,爭取晚年變法,變得個性更加突出,更加鮮明。”聞此,我愈發感到其藝術誠難能可貴哉。
●蔡寧原系《江寧日報》副刊部主任,現為南京市江寧區委宣傳部文聯副主席、北京《新詩代》副總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作協理事兼副秘書長。有美術文集《猿猴天地》、《鳥語花香》、《水墨的繆斯》和散文集《大碰撞》、《薔薇下的足音》正式出版。有數百篇美術評論刊于《榮寶齋》、《國畫家》、《東方美術》等報刊,散文《明月落萬家》獲人民日報征文獎,在《詩刊》、《星星》、《綠風》、香港《當代詩壇》、臺灣《葡萄園》、美國《新大陸》、《常青藤》等詩報刊發表詩作300余首。有《走進井岡歲月》獲《詩歌月刊》全國征詩一特獎,《補丁》獲中央文獻辦“百年恩來”征詩二等獎。先后有20篇(首)詩文在全國報紙副刊年度好作品評比中獲一、二、三等獎。
郵編211100 南京市江寧區委宣傳部 文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