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現實”攝影藝術展
“無邊的現實”攝影藝術展
“無邊的現實”攝影藝術展
在我看來藝術家與知識分子是一樣的,只不過身份屬性或從事的行當略有不同。這涉及到對知識分子概念的理解和界定。我以為知識分子是與整個社會現實的趨向保持一定的疏離關系,從某種角度就是以獨立的姿態站立在社會喧囂的邊緣,時時對社會變遷、文化生態以及個人的境遇發出一個邊緣者思考、質疑與批判的聲音。或者說這也是知識分子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而作為藝術家就是以一種所謂藝術家的身份和視覺的方式來表達他的探索、判斷與觀點。前衛藝術最主要的特征是實驗性與批判性,實驗性是指對現行藝術系統在審美觀念、樣式、話語方式的實驗,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技術層面上;批判性包含社會批判和自我批判,是對社會現實和人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的反省、揭露、質疑與反撥。因此“前衛”的意義在于對未定性的追求,這種追求也賦予了前衛藝術一種不滿足于現有的認知觀念、秩序和模式的崇高氣質。如果從中國現、當代藝術史的角度考察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就會發現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一是許多藝術家始終執著于藝術對“現實”直接的投射和反映,相信現代性能夠洞察生活的真相和現實本身,于是藝術的作用自然成為對歷史趨向的反映與表達;二是執著于宏大歷史進程的表現,執著于探究緊迫的民族和階級沖突下的社會狀況和革命激情。這兩者都與中國現代性歷史面對的民族屈辱和社會危機緊密相連,是中國的歷史必然和中國現代性的特點之一。改革開放之后,由于社會轉型所造成的中國現實本身的復雜性和豐富性,為中國當代藝術提供了可利用的充沛資源,而根植于中國現實的奇景異觀也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具有獨特魅力的原因之一。許多藝術家根據自身的成長經驗和生存記憶與當下的文化情境,在創作上具有明確的現實文化針對性。這方面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中國當代藝術中是為最顯著的表征,也是不斷受到國際藝術界青睞的原因之一。
這次以所謂“無邊的現實”作為展覽主題是想通過此次展覽,展示出目前中國一些攝影師出身的藝術家在利用攝影的媒介和方式進行創作的兩種方式。一種是記錄正在發生的現實生活的過程,強調發現真實的記錄,從而具有對現實真實記錄的原生形態和現象的某種質疑、批判的態度。這不僅在于它是藝術家個人對現實過往的和當下的記錄,也在于它是“他們”目光中今天的起點,啟示著我們的思考。另一種是真實不能只是片刻的發生,有許多過去發生的事情和記憶,只能在擺拍的虛構中才能闡釋整體的真實性和意義,真實是帶有主觀性的解釋。即重新建構現實和用虛構補充現實,強調以創作主體的角度來表現、闡釋隱藏在記憶內心的真實。可謂是一種在內心折射的抽象現實。這不僅是表現了人與社會的變遷、時光的流逝,更重要的是再現了人世的滄桑。依此來關注現實大背景下個人的命運,或許也導致了觀看者種種認同的傷感情懷。
15位藝術家的照片匯聚呈現在一起,與其說這是一個展覽,不如說是一種對中國現實景觀的記錄和隱喻,其意義不僅在于用一種新的觀念及視覺表現所處的生存環境,而且還在于為自身的存在記錄了精神和情感的歷史。記錄或擺拍,不是記錄“物理”事實的活動,而是觀照現實生活的境遇,闡釋在這樣境遇中的直覺感受以及態度,具有效果的真實性。作為策展人我們希望在這樣關照、對比和差異中尋求建立一種真實與虛構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并針對中國日益變化而豐富的當代文化圖景,將日常現實轉化為真實的記錄或超現實的形式,從而將散漫平凡或司空見慣的日常狀態,建立某種藝術的轉化表現,并在隱匿起來的方式作用下,獲得新的面貌與感覺,或許還構成某種真實樸素的力量,從而對現實本身發出藝術家的聲音,甚至警示、更新、升華我們的常識和習慣性行為。也許對這些參展藝術家來說,拍攝是一種對真實的直觀再現,也是一種對現實的表態,以此對真實的領悟和解釋得以呈現和被揭示出真實的真實性來。
熟悉的歷史、熟悉的街道、熟悉的生活細節和個人成長的環境,作為珍貴的個體經驗和地域性知識,在全球化如稗草生長的時代里,有意無意地成為了人們保有本真、抗拒格式化的重要資源,以及安全感的根柢。在展出的作品中,呈現的其實是集體的關于當下、關于未來的想象。從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歷史、現狀,也是某種可能的未來。藝術家或許渴望了解“生活的真實”,還渴望明白“生活是如何這樣發生的”解釋。也正是這種表層的真實后面隱藏得更為深刻的真實,才能使原初狀態成為一種真實自我的有意識體現。是為“即景再生”的意義所在。
當然,在這一趨向的過程中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其問題的普遍性在于藝術家的創作雖然在材料媒介上有些變化的嘗試,但在觀念或方法論上依舊延續的是一種現實主義的思路與態度,這是中國在社會轉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困惑與焦慮相互糾纏的異常豐富而構成了中國當代藝術的活躍與豐富多彩。這種對現實一對一的汲取缺乏藝術上的轉化和超越,而流于一種廉價的所謂當代性的體現,或陷入庸俗社會學意義上的表現,造成了許多藝術家的創作都是一種表現現實題材的視覺泛濫現象。其實,現實的精彩往往超過了藝術家作品的視覺張力,而藝術家似乎缺失了在現實的形而之上的超驗性表現。而對當代文化境遇以及在這種處境中的個人生存的思考和敏銳,將導致對舊有藝術形式在方法論上的改造,而藝術家需要的是用一種規定為“藝術”的方法和話語來體現這種思想觀念。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